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两种主要方法。目前对两种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对比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为指导治疗提供临床证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治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12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症状、体征、既往史、心电图、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增强CT、干预方式、出入院日期、手术日期、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术后心肌缺血、瓣膜返流、残余瘘、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及其出现并发症的时间,比较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的短中期临床效果。
结果:
外科手术组共58例,介入封堵组共63例。除了瘘管的出口(P<0.001)和最窄处直径(P=0.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组患儿之间的基本临床特征和瘘管解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干预方式(外科手术/介入封堵)是影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唯一术前危险因素(P=0.013)。住院期间结果显示,与外科手术组相比较,介入封堵组术中出血率低(P<0.001)、住院时间短(P<0.001)、住院费用高(P=0.008),仅介入组死亡1例。平均随访时间6.9年。随访结果显示,介入封堵组比外科手术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13),其中包括残余瘘发生率(P=0.045)、中度及其以上的瓣膜返流发生率(P=0.013)、心肌缺血发生率(P=0.028)。介入封堵组共有9例需要再次手术。
结论:
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术的治疗选择主要依据瘘管的解剖特点。外科手术相对于介入封堵术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介入治疗因心肌缺血、残余瘘、封堵器移位和瓣膜损伤等并发症需要再干预时,外科手术是重要的后备手段。定期随访有利于对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早诊断、早治疗。
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两种主要方法。目前对两种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对比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为指导治疗提供临床证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治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12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症状、体征、既往史、心电图、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增强CT、干预方式、出入院日期、手术日期、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术后心肌缺血、瓣膜返流、残余瘘、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及其出现并发症的时间,比较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的短中期临床效果。
结果:
外科手术组共58例,介入封堵组共63例。除了瘘管的出口(P<0.001)和最窄处直径(P=0.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组患儿之间的基本临床特征和瘘管解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干预方式(外科手术/介入封堵)是影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唯一术前危险因素(P=0.013)。住院期间结果显示,与外科手术组相比较,介入封堵组术中出血率低(P<0.001)、住院时间短(P<0.001)、住院费用高(P=0.008),仅介入组死亡1例。平均随访时间6.9年。随访结果显示,介入封堵组比外科手术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13),其中包括残余瘘发生率(P=0.045)、中度及其以上的瓣膜返流发生率(P=0.013)、心肌缺血发生率(P=0.028)。介入封堵组共有9例需要再次手术。
结论:
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术的治疗选择主要依据瘘管的解剖特点。外科手术相对于介入封堵术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介入治疗因心肌缺血、残余瘘、封堵器移位和瓣膜损伤等并发症需要再干预时,外科手术是重要的后备手段。定期随访有利于对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