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德发作为山东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不仅关注着农民们在土地上的生活百态,思考着农民与土地、道德、政治之间的关系,而且借助笔墨进一步反思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多弊端。对于这些弊端,赵德发没有停留在反思与批判上,而是试图给出自己的疗救之道。基于此,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赵德发的创作进行研究。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选题的意义,梳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则主要从三个层次来解读赵德发的作品。
第一章,土地上的爱与殇。第一节,可歌可泣的土地痴恋。在传统社会中,土地不仅是农民们唯一的物质生存依托,而且土地的数量又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地位,因而农民们对土地有着狂热的追求。第二节,离别土地的复杂情愫。商品经济的浪潮以势不可挡地趋势席卷着曾经闭塞的乡村,在其影响下,新老两辈农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又是截然不同的。新一代农民迫切地想要逃离土地,而老一辈农民们纵然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也不得不离开土地。第三节,乡村权力崇拜之弊。本节内容主要探讨农民们在追求权力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们对政治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崇拜之情,而因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免做出一系列的愚昧之事。
第二章,道德维度的扫描与表现。第一节,穷且益坚的道德情操。本节内容主要探究在物质匮乏、各方面相对落后的传统或类传统的社会中,人们普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的表现及原因。第二节,浮华社会的道德缺位。人们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过分追求名利而导致一系列有悖伦理道德之事丛生。第三节,时间坐标下德性的面相。本节主要是为以上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总结及目的探寻,虽然贫穷年代中人们的道德普遍较为高尚,但依旧存在压抑人性的事。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道德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仁义之事发生。作家之所以具有双重的人文立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世人的反思,并表达出自己对构建美好社会的愿望。
第三章,探求与疗救之道。第一节,富足与良知和谐共生。民众生活水平与道德水平提升的前提需是经济发展,但若一味地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忽视道德修养,则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发展经济与提升道德需要齐头并进。第二节,救赎及其限度。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精神现状整体处于空虚状态,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重建精神信仰的重要性。作家试图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解决之道,这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
结语部分,笔者对赵德发的创作进行整体回顾。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选题的意义,梳理该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则主要从三个层次来解读赵德发的作品。
第一章,土地上的爱与殇。第一节,可歌可泣的土地痴恋。在传统社会中,土地不仅是农民们唯一的物质生存依托,而且土地的数量又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地位,因而农民们对土地有着狂热的追求。第二节,离别土地的复杂情愫。商品经济的浪潮以势不可挡地趋势席卷着曾经闭塞的乡村,在其影响下,新老两辈农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又是截然不同的。新一代农民迫切地想要逃离土地,而老一辈农民们纵然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也不得不离开土地。第三节,乡村权力崇拜之弊。本节内容主要探讨农民们在追求权力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们对政治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崇拜之情,而因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免做出一系列的愚昧之事。
第二章,道德维度的扫描与表现。第一节,穷且益坚的道德情操。本节内容主要探究在物质匮乏、各方面相对落后的传统或类传统的社会中,人们普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的表现及原因。第二节,浮华社会的道德缺位。人们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过分追求名利而导致一系列有悖伦理道德之事丛生。第三节,时间坐标下德性的面相。本节主要是为以上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总结及目的探寻,虽然贫穷年代中人们的道德普遍较为高尚,但依旧存在压抑人性的事。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道德滑坡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仁义之事发生。作家之所以具有双重的人文立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世人的反思,并表达出自己对构建美好社会的愿望。
第三章,探求与疗救之道。第一节,富足与良知和谐共生。民众生活水平与道德水平提升的前提需是经济发展,但若一味地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忽视道德修养,则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发展经济与提升道德需要齐头并进。第二节,救赎及其限度。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精神现状整体处于空虚状态,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重建精神信仰的重要性。作家试图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解决之道,这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
结语部分,笔者对赵德发的创作进行整体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