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古义发微举隅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加以推进。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孔子学说及其衍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欲明孔子思想,须先从《论语》入手,因为“孔子一生仕止久速,造次颠沛,纂修删述,圣德大业,靡一不具《论语》”。因此,《论语》作为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学说最基本、最原始的重要文献之一,在儒学史乃至整个学术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儒家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从经典文本出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足语言历史发展的科学立场,力求正确地解释经典本义,这是今天阅读、学习文化的起点。因此,注解《论语》经典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论语古义发微举隅》旨在立足文献基础,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对《论语》原典随意注释、任意解读等不良趋向作出梳理分析,在充分的实事求是、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追寻《论语》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以期匡正时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文字训诂、史实考证、版本差异、妄改古注、学派政治目的、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论语》被乱解、歧解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学界的重视。我们在研读各家的《论语》译注、集解和释读等基础上,随着知识面的拓展、眼界的开阔,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持怀疑态度,存疑者数量亦不在少数,远远不止本文所列的二十六条。然而,由于个人学术能力、研究能力的局限以及时间的限制、文献资料的缺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仅选取了《论语》中的二十六条进行辨正分析。
  本文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包括课题的缘起以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其次对《论语》古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说明;最后对《论语》古义研究状况及趋势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把选取的二十六条《论语》的词义、句义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辨正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文字训诂、历史史实及其《论语》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等,对《论语》中的“学则不固”“因不失其亲”“色难”“殆”“见义不为”等23条目《论语》进行逐一考释;利用出土文献,如定州汉墓竹简等对《论语》中的“才不才”“侃侃如也”“费宰”等3条《论语》作了进一步考订。通过考察各类注疏资料,梳理文献,引经据典,求其真义。第三部分结语,总论《论语》古义考辨的时代意义,总结训诂方法,并对论文所研读的二十六章《论语》作一总结。
其他文献
礼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论文以礼县城关镇老派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语音调查,描写了礼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整理出声韵调配合表及同音字汇,归纳了礼县方言两字组连读调的规律,总结出礼县方言的语音特点。礼县方言韵母的舌尖化倾向非常明显。普通话中[i][y]做单韵母时,在今礼县方言中均为舌尖音[(?)][(?)]。韵母的舌尖化同时还影响了声母的读音。这就形成了礼县方言中较为特殊的声韵配合关系:双唇音
学位
新闻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成品,是众多话语形式的一种。时政新闻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其文本的结构组织和修辞风格受到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话语分析是探索话语文本和语言、言语环境、交际目的之间广泛联系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国内针对时政新闻作品进行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较少。  运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新闻文本由来已久,荷兰语言学教授梵·迪克提出了一整套应用于新闻文本结
学位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作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理论呼吁女性夺回被父权制文化支配的身体,以生理功能的系统体验为基础,勇敢言说被压抑的性别意识,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女性向网络穿越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典型的女性书写文本。它以“穿越”的方式,实现了女性书写理论的“反抗”:从现代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是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反抗;穿越女主人公们不愿接受封建女性悲惨的人物设定,在戏仿历史的虚拟时空中再次反抗;作者们一
学位
应劭,汉末人,生于累世通显之家,卒于鄴地。官至泰山太守,任职期间曾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因迎接曹嵩不利,导致曹嵩被陶谦所杀,应劭怕曹操追责,弃官而寄袁绍篱下,被封为中军校尉。此后应劭在政治上再无所作为,转而著书立说。《后汉书·应劭传》云:“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
学位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成长期创伤体验与乱世创伤体验造就了她自卑、孤僻、敏感的个性,也促使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20世纪40年代她初踏文坛,便以精炼圆熟之作惊艳了彼时枯竭干涸的沦陷区文坛,很多人以“天才”来解释她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在全世界读者中颇受欢迎。他的个性与创作深受其童年创伤体验与乱世创伤体验的影响。论文从自证、他证、创作思想、创
学位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世界丰富博大。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学院的演讲辞——《讲故事的人》以对母亲和故乡的回忆为主题,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对母亲、对故乡的眷恋,并由此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追求和文学理念。在莫言的记忆中,母亲、故乡、大地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性存在,他对母亲的诉说,既是对故乡的诉说,也是对大地的诉说。母亲、故乡、大地三者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构成了莫
学位
本论文在梳理叙事诗的演变历程、研读相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秉承创新、求实的原则,重点对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内容和主题、艺术成就与创新,以及这一时期叙事诗繁荣的原因和意义、不足和局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导言部分梳理了现代叙事诗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第一个十年的初创期,1927年到抗战全面爆发的发展期,二十世纪40年代的繁荣期;分析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繁荣的两个时期,即魏晋时期和唐代;并
学位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发表了关于中国文学艺术方向的重要讲话(简称“北京讲话”),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文艺主张。这次讲话,以社会主义的文艺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发展规律,形成了新时期中国气派的文艺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助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气派文艺观,与毛泽东的文艺观一脉相承,是对毛泽东文
学位
第三代导演是按照代际划分的导演群体,是中国电影史上涵括人员较多、创作时间跨度较大、政治意识形态性较鲜明的导演群体。他们秉持着现实主义原则,始终坚持走民族化电影的道路,在时代需求和政治规训下积极进行审美探索,在影像叙事上建构了自己的美学特色,架构一套相对完备的叙事体系: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创作核心,创造了独特的镜语隐喻叙事,赋予了影像民族化美学特质。  建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论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
明清小说中葫芦功能类型多种多样。自先秦至金元时期,诗歌、戏曲、赋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葫芦意象。葫芦意象在明清小说作品中呈现的特点与前代不同,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因此,将明清小说作品中的葫芦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功能类型,论述葫芦与道教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了明清小说中葫芦的功能类型。葫芦能做斗法工具,具有囚禁、吐纳水火、兵马及宝器、躲藏避险和直接幻化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