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模式,有利于缓解公共部门的资金不足,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PPP项目在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该类项目的成功执行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情况表明,PPP项目的收益和成效参差不齐,不少项目出现亏损,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对PPP项目的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分析PPP项目公私合作机理,识别影响PPP项目成功执行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本研究认为PPP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公私双方参与的合作,公私双方存在利益矛盾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PPP项目成功执行的问题包括:PPP项目公私双方如何建立合作关系,投资结构如何安排,如何激励和监督私人部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引入治理理论、产权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产权结构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建立PPP项目的治理框架。针对PPP项目产权治理,结合项目区分理论,初步配置确定非经营性PPP项目、经营性PPP项目和准经营性PPP项目各自所适宜的基本产权结构。针对混合产权结构中产权的具体配置,考虑社会福利,通过博弈论数理推导,探讨在混合产权结构下公私双方不同的产权比例对项目效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在PPP项目的混合产权结构下,私人部门拥有更大的产权比例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但需要权衡项目收益和消费者剩余,通过给予私人部门补贴等形式限制私人部门的自利性投入。针对PPP项目政府监管,总结了我国PPP项目在监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完善PPP项目监管框架的建议。从市场准入与退出、项目实施、产品或服务的定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监管机制的设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定价机制,包括运用信息甄别方法解决PPP项目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采取激励合同解决PPP项目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