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外围食膜空间蛋白质组及几丁质脱乙酰基酶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hf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围食膜是中肠上皮细胞分泌的由几丁质和蛋白质构成的薄膜,具有两个重要的生理功能。第一,围食膜是天然的物理屏障,其隔离食物与上皮细胞,可抵御外源有害物质的入侵。干扰或破坏围食膜结构,将促进病原微生物或杀虫剂对昆虫的侵害,影响昆虫正常发育,导致死亡。因此,围食膜是害虫防治中重要的作用对象,参与围食膜形成和维持其结构稳定的关键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防治靶标。第二,围食膜为中肠不同区室的功能分化提供结构基础,其将中肠分隔为上皮细胞、外围食膜空间(EcPS)和内围食膜空间,其中EcPS是位于上皮细胞与围食膜之间的空腔,是唯一未被研究的中肠区室,包含大量上皮细胞分泌蛋白,这些蛋白可能参与围食膜的形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因此,对于EcPS蛋白的研究在以围食膜为作用对象的靶标发现中具有重要意义。
  家蚕作为鳞翅目害虫治理的靶标基因研究模型,其中肠组织发达、基因组信息已知,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昆虫围食膜的研究。本论文以家蚕为研究材料,开展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EcPS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获得在维持围食膜结构/形态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二是根据蛋白质组结果,选取了参与围食膜几丁质修饰的几丁质脱乙酰基酶(CDA,EC3.5.1.41)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催化机制和蛋白结构的研究,并与表皮几丁质修饰系统的CDA进行比对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揭示昆虫CDA的结构-功能关系,并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一)EcPS蛋白质组的研究
  以家蚕中肠EcPS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进食最为旺盛的五龄第五天和围食膜结构解离的游走期幼虫,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的半定量蛋白质组学,结合基因分类和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和比较了两个时期家蚕幼虫EcPS蛋白的组成。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两个发育时期的EcPS蛋白质组共鉴定70个分泌蛋白,根据功能注释可分为消化酶、营养贮存蛋白、免疫防御蛋白、几丁质代谢相关蛋白和其他功能未知蛋白。其中,在几丁质代谢相关蛋白中发现了中肠CDA(BmCDA8)。
  (2)对上述功能蛋白进行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发现消化酶主要在五龄第五天上调表达,且均在中肠后部高表达,而营养贮存蛋白和免疫防御蛋白则在游走期上调表达,在中肠前部高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中肠EcPS的蛋白组成会根据昆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空间的需求而发生动态变化。
  (3)BmCDA8基因的转录水平在游走期上调,表明游走期幼虫需要积累BmCDA8蛋白,参与围食膜几丁质修饰,影响围食膜结构的解离过程。
  (二)家蚕CDA的研究
  为了探究BmCDA8的功能,本论文进行了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蛋白重组表达、生化性质及晶体结构的研究,并与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其它两个中肠CDA(BmCDA6和BmCDA7)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中肠CDA的催化机制和结构-功能关系。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家蚕表皮CDA(BmCDA1)的催化机制和结构-功能关系,并将其与中肠CDA进行比较。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基因表达分析及酶学活性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BmCDA6特异性高表达于蜕皮期,该时期幼虫的围食膜较厚、富含的几丁质层较多。与BmCDA6不同,BmCDA7和BmCDA8在蜕皮期下调表达,而在进食期高表达,该时期围食膜较薄、几丁质层较少。值得注意的是,BmCDA8除了在进食期高表达,其在游走期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三个CDA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差异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化。
  通过基因克隆、重组表达和分离纯化获得了三个CDA蛋白,比较了它们对围食膜几丁质的结合能力和酶学活性。三个CDA对围食膜几丁质具有相似的结合能力,但酶活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BmCDA7的酶活力最高,BmCDA8的酶活力较弱,而BmCDA6对围食膜几丁质无活力。综上结果表明BmCDA6可能作为几丁质结合蛋白,参与围食膜几丁质的保护,BmCDA7和BmCDA8则参与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围食膜几丁质的修饰和重塑。
  (2)晶体结构
  通过硒代培养及悬滴气相扩散法,获得了BmCDA8的晶体结构(PDB登录号5Z34),分辨率为2.4(A)。与细菌和真菌来源的CDA结构对比分析发现,BmCDA8具有两个特有的结构元件:(β/α)7桶上的loop插入区和C端loop区,它们参与构成底物结合裂缝的两端,形成一种独特的长底物结合裂缝结构。以BmCDA8结构为模板,模拟了BmCDA6和BmCDA7的蛋白结构,比较三者结构的差异,发现loop区不同氨基酸的组成可能决定了三个CDA蛋白功能的差异。
  (3)脱乙酰基作用模式及其结构基础
  BmCDA8对GlcNAc和(GlcNAc)2无活性,而对(GlcNAc)3到(GlcNAc)6的活性随着糖链的长度增加而增高,说明BmCDA8存在至少三个糖基结合位点。质谱鉴定结果表明底物(GlcNAc)3和(GlcNAc)4没有完全被脱乙酰基,它们均保留了还原端的两个GlcNAc残基。结合酶活性结果,说明BmCDA8发挥活力需要底物占据0、+1和+2结合位点,其中0位参与催化反应,+1和+2位稳定非还原端两个GlcNAc残基。
  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氨基酸定点突变验证,确定了BmCDA8中0、+1和+2结合位点的结构。(GlcNAc)3被结合在底物结合裂缝的0到+2位,其中+1位糖环的乙酰基与Gln125形成氢键相互作用,+2位糖环的C3羟基和C5羟基分别与Ser241和Gln125侧链形成氢键。其中,Ser241对底物结合发挥关键作用,突变体S241A完全丧失了催化活性。
  (4)表皮CDA(BmCDA1)的催化机制和晶体结构
  体外酶活测定实验发现,只有BmCDA1存在时,我们没有检测到其酶活性,不过家蚕蜕皮液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BmCDA1的酶活性。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蜕皮液的组分——几丁质结合蛋白CPAP3-A1也可以显著提高BmCDA1的酶活性。此外,体外pull-down实验表明,CPAP3-A1可以捕获BmCDA1。这些结果表明BmCDA1需要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催化脱乙酰基过程。
  研究获得了BmCDA1催化结构域(BmCDA1-CAD)的晶体结构(PDB登录号5ZNS),分辨率为2.4(A)。与BmCDA8结构比较发现,虽然它们整体结构相似性高(RMSD为1.3(A)),但底物结合裂缝具有两个重要差异:一是BmCDA1的+2位点突变为丙氨酸,不能与底物产生相互作用;二是BmCDA1的底物结合裂缝与BmCDA8相比更为开放,并缺少疏水氨基酸残基。这两点可能影响了BmCDA1与底物的结合,导致其具有较低的脱乙酰基活性。
  综上,本研究不仅为揭示家蚕中肠外围膜空间的功能提供蛋白信息,同时为开发以围食膜为靶标的绿色农药提供了蛋白结构基础。
其他文献
永磁同步电机(PMSM)因为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工作效率和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在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因此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高性能的控制是现阶段交流调速系统研究的重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一般采用速度环,电流环的双环控制结构。控制系统的暂态和稳态特性很大程度上由电流环的性能决定,而转速环的性能直接依赖于反馈转速的精确性。  目前,预测电流控制从原理上提高了电流环的暂态响应速度,是现在的
电力系统是当今世界实现能源生产与能源输送最为重要的角色,电力的可靠供应关系着人类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及时快速地发现变压器等电力网中非常关键的设备出现的故障问题,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充油电力设备的故障检测,普遍采用的是分析油中溶解气体这一方法。传统的在线气相色谱分析法存在组件复杂、运行成本高和安全性差等缺点,而采用光声光谱技术的在线监测拥有检测灵敏度高、维护方便、检测时间短
学位
该文是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在低温低压下,使用有机物TEOS(正硅酸四乙脂,Tetraethylorthosilicate,Si(CHO))为反应源在硅片表面上生长P-SiO介质膜以及P-SiON钝化膜,利用制程参数(RF功率、基板温度、气体流量以及反应压力)的改变,来探讨对薄膜的生长特性、硬度
论文介绍了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和常规控制思想及基于此控制思想的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思想以及建立在该控制思想上的两种不同的控制方法.分析了PWM的原理、几种数字PWM的形成方法以及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直流侧电压的控制.运用两种控制方法,对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两种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良好的补偿性能.论文详细分析了并联型有源电力
学位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以测序技术为驱动的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的研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了基因组科学、遗传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变革。基因组变异检测作为基因组研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对于基因组注释、与疾病和表型的关联分析、临床诊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基因组存在大量复杂的结构变异,现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在变异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全面性以及性能上已无法满足当前基因组前沿研究的
学位
当今的数据密集型应用已经展现了对大容量主存的迫切需求。然而目前构建主存的实际选择——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面临着低可拓展性、低密度、短刷新间隔、高能耗等挑战,DRAM容量与当今数据密集型应用所需的主存容量相距1000倍以上。阻变存储器(Resistive Memory,ReRAM)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易失内存技术,具有高可拓展性、高密度、低
随着云服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机构、公司、个人开始接受并使用云平台。云存储服务是云平台中的核心基础服务之一。近年来,云存储系统响应延迟优化的相关问题吸引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考虑到需要服务的用户规模,以及应用的复杂性(服务一个面向应用的请求可能需要执行数百次存储访问),降低云存储系统的尾响应延迟已成为对其进行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云存储系统的尾响应延迟是指系统中最慢的少量数据访问请
我国水资源存在着水质型短缺、人均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而氮类污染物属于水中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反渗透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其产生的浓水具有成分复杂、难处理的特点。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通过制备四氧化三钴薄膜电极并与DSA电极构建电化学体系,探究了四氧化三钴薄膜电极还原废水中硝酸盐的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并采用电化学方法对模拟反渗透浓水中的氮类污染物进行去除,同时考察了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研究中首先
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关系民生领域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基础。常规工艺在处理受微污染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控制消毒副产物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预臭氧化工艺开始逐渐被重视和应用。然而大部分水厂在预臭氧化工艺运行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技术手册和文件指导其运行管理,导致不同区域内现有水厂的预臭氧化工艺效能较低、管理粗放,无法全面高效地提高我国饮用水安全技术保
学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海水利用行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制造业等化学加工业于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高盐废水量与日俱增。国内外学者针对高盐废水的处理已开展相关研究,但普遍存在系统稳定性不足、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菌群活性较差等问题。依据含盐废水的实际特性,课题研究不同盐度条件下SBR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过程,优化工艺运行参数条件,考察颗粒污泥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