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r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31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归因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问卷进行调查,探讨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文理不同学科、不同生源及不同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的特点,揭示大学生人际归因与人格的关系和不同交往能力的大学生的人际归因方式及相应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 1、大学生的人际归因总体倾向于内归因,对成功倾向于内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归因。 2、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在文理、生源、独生子女与否上没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一定的显著差异。 4、大学生对失败的人际归因在年级上有一定的差异。 5、人际归因与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自律性及八个次级因素有显著相关。 6、交往不同能力的大学生都强调努力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7、不同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其归因方式及人格特征有明显的差异。交往能力、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三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显著相关,交往不同能力的学生呈现各自独特的人格特征和归因方式。具体表现为: (1)交往无困扰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高的恃强性、较高兴奋性、较高的有恒性、较高的敢为性、较低的怀疑性、较高的忧虑性、高自律性、中度的紧张性。其归因特点为:对成败都倾向于内归因。 (2)交往有一定困扰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上具有较低的稳定性、较低的恃强性、中度的兴奋性、较高的有恒性、中度的敢为性、较高的怀疑性、高忧虑性、较高的自律性、高紧张性。其归因特点为:对成功倾向于内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归因。 (3)交往有较严重困扰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上具有低稳定性、低的恃强性、较低的兴奋性、较低的有恒性、较低的敢为性、较高的怀疑性、高忧虑性、较高的自律性、高紧张性。其归因特点为:对成功倾向于内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归因。 (4)交往不同能力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呈现的变化趋势为:随着困扰由无到有,由有一定程度到较严重程度时,大学生由适应型向焦虑型转变、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由安详机警型向感情用事型转变:心理健康水平急剧下降,专业成就水平也随着下降。
其他文献
女子七项全能运动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差距,更快的提高成绩,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已成为我国女子全能教练和运
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到教育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发展的不足,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口,而“如何教”、“如何用”就直接指向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教
综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生教育以强大的生命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培养模式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对研究生招生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