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入住石河子地区某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特点,致病真菌的耐药情况,抗真菌药物治疗情况及效果。分析ICU病房IFI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抗真菌药物使用规范性、合理性,为防治IFI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ICU经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IFI患者的一般情况、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真菌药物情况,治疗转归等。参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真菌病治疗指南,建立抗真菌药物应用评价标准,对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开展抗真菌药物的利用评价。以临床诊断及确诊患者为IFI组,随机选取非IFI患者为对照组,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ICU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利用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符合调查条件的546例患者中发现113例IFI患者,发病率为20.70%,其中确诊7例,临床诊断71例,拟诊35例。从血液、尿液、痰液、胸腹水、伤口分泌物等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61株均为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9株(80.3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真菌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异。107例患者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经验治疗33例,抢先治疗67例,目标治疗7例。共有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等4种药物被使用,其中药物单用84例,联合用药23例。评价了治疗1周以上的82例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分为40.24%,病死率为25.61%。调查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病历109例,药物应用评价结果合理101例(92.7%),药物利用评价显示氟康唑使用频次最高,药物利用指数也最高。分析了IFI感染的17项因素均为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其中6项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出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肿瘤、使用广谱抗生素≥5天、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3天等5项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IFI发病率较高,已成为ICU常见感染性疾病,但绝大多数IFI难以确诊,多数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是在拟诊及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急需统一规范治疗标准。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好,对其它常用药有不同程度耐药。IFI治疗的主要策略是经验性用药及抢先治疗,可选择药物少,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以自拟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评价,ICU应用抗真菌药物合理性较高,多数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果符合诊疗发展的趋势。研究显示常用药物DDC较大,患者经济负担重。考察的17项因素,ICU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多,与原发疾病、并发症及侵入性诊治,抗菌药物应用等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项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仅供参考。应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等加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