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G-CSF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第二部分: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标本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G-CSF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以及第三大肿瘤死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诱发结直肠癌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慢性炎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许多炎症介质都参与到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中G-CSF的作用非常重要。G-CSF可以由许多细胞产生,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骨髓的基质细胞等。它可以作用于髓系前体细胞,稳定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介导粒细胞的分化及动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CSF与肿瘤关系也非常密切,许多肿瘤都高表达G-CSF及其受体,包括头颈部鳞癌、结直肠癌、胃癌等,许多高表达G-CSF的实体肿瘤预后较差,都说明它可能参与到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但相关研究主要都针对肿瘤患者外周血标本,且多为动物试验;本研究旨在对人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分析G-CSF的表达、定位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患者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与方法:收集15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标本6对制成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并与E-cad及α-SMA标记的上皮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进行共定位表达。另收集11年9月至12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73对,ELISA方法检测各标本中G-CSF的表达量,比较癌及癌旁组织G-CSF表达量的差异,并将癌组织G-CSF表达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及患者预后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G-CSF代表的红色荧光要比癌旁正常组织荧光明显,范围更广,提示结直肠癌组织比癌旁正常组织G-CSF表达量要高;ELISA定量分析方法测得结直肠癌组织G-CSF表达量中位值36.22pg/ml,癌旁正常组织G-CSF表达量中位值18.08 pg/ml,相关样本的Wilcoxon符号检验来比较二者G-CSF表达水平,P值为0.000,差异显著,再次证实了上述结论。免疫荧光共定位结果提示,代表G-CSF的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标记的E-cad上皮细胞存在共定位现象,表现为黄色荧光;而G-CSF与绿色荧光标记的α-SMA肌成纤维细胞亦有共定位现象,表现为黄色荧光,但较前者数量少。ELISA定量分析检测癌及癌旁组织G-CSF表达量,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的不同部位以及肿瘤的侵犯深度对癌组织G-CSF表达量有影响(P值分别为0.049及0.031),结肠比直肠高,肿瘤超过肌层要比肿瘤局限在肌层内的患者癌组织G-CSF表达量高,而此两种因素对癌旁正常组织表达量无明显影响。其他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对癌组织及拍胖正常组织G-CSF表达量没有明显影响。最后分析G-CSF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发现G-CSF低表达组及G-CSF高表达组生存分布等同性检验P=0.885,即G-CSF表达量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G-CSF的表达量要高于癌旁正常组织。G-CSF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肿瘤来源的上皮细胞分泌的,肌成纤维细胞也会分泌一定量的G-CSF,但数量较少。结直肠癌组织G-CSF的表达量受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侵犯深度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肿瘤TNM分期等与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G-CSF表达水平无关。结直肠癌组织局部G-CSF表达量的多少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第二部分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标本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研究  目的: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占全球常见肿瘤的第三位,同时也是第三大肿瘤死因。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而腹腔镜技术的开展为外科手术提供更多便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中淋巴结检出数目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患者的精确分期、进一步治疗的选择及预后。国际上广泛推荐标准的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后需至少检出12枚淋巴结,少于此检出数目不但会影响疾病的正确分期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更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与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标本中淋巴结检出数目相关的临床病理等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相对不足(即小于12枚)的原因。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422例病例,排除接受开腹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非直肠腺癌、结直肠多原发肿瘤以及资料不全的病例。其中71例患者术前曾行新辅助放化疗。研究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侵犯深度、神经血管侵犯、术式、术者及病理医师等。不同组别间的变量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多变量回归分析用来对清扫淋巴结数目小于12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排除术前接受过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后,患者年龄、标本长度、肿瘤大小与总淋巴结检出数目明显相关(P值分别为0.036,0.016,0.000,年龄正相关,标本长度及肿瘤大小负相关)。随着肿瘤侵犯深度的增加,淋巴结检出的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在3期与4期亚组间差异较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三种术式间检出淋巴结数无差异,但Hartmann手术组相对于其他两种术式组,有检出更多淋巴结数目的倾向。此外,术者水平也是影响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因素,且不同术者之间差异较明显(P=0.022)。而患者性别、BMI及肿瘤所处位置等均与检出淋巴结数无明显相关。术前新辅助治疗会明显减少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但是不会降低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以及淋巴结转移率(LNR)。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与能否检出至少12枚淋巴结相关(P值分别为0.025,0.009,0.000; RR分别为5.648,15.438,0.148),男性、肿瘤较小以及接受过新辅助治疗者术后检出淋巴结数目小于12枚的可能性增加,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影响最大。  结论:与讨论患者年龄、标本长度、肿瘤大小以及肿瘤是否侵透脏浆膜层或直接侵犯临近器官、术者经验以及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与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标本总淋巴结检出数目关系密切。但新辅助治疗并不降低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以及淋巴结转移率(LNR)。男性、肿瘤较小以及接受过新辅助治疗者术后检出淋巴结数目小于12枚的可能性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  全脑健康水平评价指数(brain atrophy and lesion index,BALI)结合了多种与老化相关的脑部结构变化,通过对其分类计数,从整体评估全脑健康水平.本研究针对既往T1WI
目的: 研究VCAM—1在重度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合并FGR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别,为胎儿生长受限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方法: 分别选取重度子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手术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及对前列腺素E2(PGE2)的测定,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为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