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全球交流日趋频繁,各国高层领导人频频出席国际场合,发表演说。口译在整个过程中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扫除语言障碍,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然而,对译员的要求也应随之提高。译员传达的是演讲者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字词的意义,更是整个语篇的意义。原文流畅清晰,衔接性强,译者就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涉及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和民族特性,把握处理好目的语的衔接问题,恰如其分地进行转换,力求译文自然得体。本文研究口译的衔接问题便应运而生。本文的理论框架为衔接理论,由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他们随后做出了一系列的补充和改进。本文重点讨论了韩礼德夫妇关于衔接手段的分类。他们把衔接手段分为结构衔接与非结构衔接,其中结构衔接包括平行结构,主位述位和信息结构;而非结构衔接包含了指称,替代与省略,连词和词汇衔接。至于语料方面,作者选取了最近一两年习主席在各种国际场合下进行的公开演讲和讲话,分析其政治语言的特色,对比汉英各自衔接的特点,整理出译员选用的衔接转换,对这种做法的原因以及效果进行剖析,并进一步探索其为口译实践和教学带来的启示。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国内关于口译的研究虽有基础性成果,仍不够系统深入,而将衔接理论应用到口译实践中的研究更是鲜有。因此,笔者将站在前人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之上,将韩礼德的衔接理论运用到政治演讲口译中,以期一定的充实相关口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