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上组油藏为断层遮挡的单斜构造油藏,被油藏内部断层分割为七中、七东1和七东2三个开发单元,主要发育S1、S2、S3、S4、S5五套砂组,其中S2仅在七东2区发育。该油藏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现,60年代投入开发,经历了产能建设、高速稳产开采、递减三个主要开发阶段。目前该油藏存在井点损失严重、剖面动用不均、地层压力分布不均匀、水淹水窜严重,注采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前期油藏地质认识已经不能满足油藏目前调整开发需要。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新钻井、取心井资料和大量过层井资料,对油藏储层沉积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储层及其物性分布规律,为油藏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研究过程中共完成了292口新老井的地层对比,开展了深入的沉积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编制了研究区各类沉积相图和储层非均质参数平面分布图76张,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
1)七中、东区克上组总体上呈下粗上细的正韵律沉积,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中砾岩、细砾岩、小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过渡类型岩石,按照岩石结构和形成水动力环境可分为中砾岩相、中-细砾岩相、粗砂岩相、中-细砂岩相、粉砂岩相和泥岩相六大类岩石相:按照不同岩相的垂向上组合特征可分为四种样式,分别是中砾岩相和细-中砾岩相夹薄层泥岩相、粉砂岩相、小细砾岩相和粗砂岩相;细砾岩相、粗砂岩相与泥岩相和粉砂岩相互层;含砾粗砂岩相和中细砂岩相与粉砂岩相和泥岩相互层;泥岩相和粉砂岩相夹薄层中细砂岩相。
2)建立了七中、东克上组的地层分层原则。以岩性、电性组合特征为依据,采用旋回对比、剖面单井逐一分层的方法完成了研究区292口新老井的地层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等时地层格架。
3)七中、东克上组为冲积扇-河流相的沉积。克上组S52-2、S52-1、S51-2层段扇根主槽微相发育规模、范围较大,分布范围占全区50%~100%。S51-1、S42-2层段扇根主槽微相发育规模已经分别不同程度缩小在七中或七东1井区内,该期以及S42-1、S41-2S41-1层段主要发育扇中辫流线、辫流砂岛微相。S32、S31、S12、S11层段发育洪积扇前端形成的辫状河相,河道沉积规模和范围亦比较大,河道微相分布范围占全区58%~100%。
4)七中、东区克上组属中—强标准的非均质砾岩储层。克上组单层层内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在1.8~3.3,层间渗透率变化在6×10-3μm2~220-3μm2,平面上不同相带渗透率级差在15~214,储层孑L隙直径45μm~450μm,喉道直径0.14μm~4.4μm,孔喉配合数0~5。
5)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明显。储层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沉积相带的分布,其次是与主流线方向的关系。一般由扇根向扇中或由扇体向扇间地带,渗透率呈下降趋势;在扇根亚相又以主槽和侧缘槽、槽滩微相渗透率最高,扇中亚相以辫流带微相最高,河流相的砾岩储集层,在同一相带内,平行于主流线方向的渗透率比垂直主流线方向的渗透率要大。
研究过程中共完成了292口新老井的地层对比,开展了深入的沉积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编制了研究区各类沉积相图和储层非均质参数平面分布图76张,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
1)七中、东区克上组总体上呈下粗上细的正韵律沉积,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中砾岩、细砾岩、小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过渡类型岩石,按照岩石结构和形成水动力环境可分为中砾岩相、中-细砾岩相、粗砂岩相、中-细砂岩相、粉砂岩相和泥岩相六大类岩石相:按照不同岩相的垂向上组合特征可分为四种样式,分别是中砾岩相和细-中砾岩相夹薄层泥岩相、粉砂岩相、小细砾岩相和粗砂岩相;细砾岩相、粗砂岩相与泥岩相和粉砂岩相互层;含砾粗砂岩相和中细砂岩相与粉砂岩相和泥岩相互层;泥岩相和粉砂岩相夹薄层中细砂岩相。
2)建立了七中、东克上组的地层分层原则。以岩性、电性组合特征为依据,采用旋回对比、剖面单井逐一分层的方法完成了研究区292口新老井的地层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等时地层格架。
3)七中、东克上组为冲积扇-河流相的沉积。克上组S52-2、S52-1、S51-2层段扇根主槽微相发育规模、范围较大,分布范围占全区50%~100%。S51-1、S42-2层段扇根主槽微相发育规模已经分别不同程度缩小在七中或七东1井区内,该期以及S42-1、S41-2S41-1层段主要发育扇中辫流线、辫流砂岛微相。S32、S31、S12、S11层段发育洪积扇前端形成的辫状河相,河道沉积规模和范围亦比较大,河道微相分布范围占全区58%~100%。
4)七中、东区克上组属中—强标准的非均质砾岩储层。克上组单层层内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在1.8~3.3,层间渗透率变化在6×10-3μm2~220-3μm2,平面上不同相带渗透率级差在15~214,储层孑L隙直径45μm~450μm,喉道直径0.14μm~4.4μm,孔喉配合数0~5。
5)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明显。储层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沉积相带的分布,其次是与主流线方向的关系。一般由扇根向扇中或由扇体向扇间地带,渗透率呈下降趋势;在扇根亚相又以主槽和侧缘槽、槽滩微相渗透率最高,扇中亚相以辫流带微相最高,河流相的砾岩储集层,在同一相带内,平行于主流线方向的渗透率比垂直主流线方向的渗透率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