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上纽储层沉积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上组油藏为断层遮挡的单斜构造油藏,被油藏内部断层分割为七中、七东1和七东2三个开发单元,主要发育S1、S2、S3、S4、S5五套砂组,其中S2仅在七东2区发育。该油藏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现,60年代投入开发,经历了产能建设、高速稳产开采、递减三个主要开发阶段。目前该油藏存在井点损失严重、剖面动用不均、地层压力分布不均匀、水淹水窜严重,注采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复杂等一系列问题,前期油藏地质认识已经不能满足油藏目前调整开发需要。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新钻井、取心井资料和大量过层井资料,对油藏储层沉积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储层及其物性分布规律,为油藏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研究过程中共完成了292口新老井的地层对比,开展了深入的沉积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编制了研究区各类沉积相图和储层非均质参数平面分布图76张,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
  1)七中、东区克上组总体上呈下粗上细的正韵律沉积,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中砾岩、细砾岩、小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过渡类型岩石,按照岩石结构和形成水动力环境可分为中砾岩相、中-细砾岩相、粗砂岩相、中-细砂岩相、粉砂岩相和泥岩相六大类岩石相:按照不同岩相的垂向上组合特征可分为四种样式,分别是中砾岩相和细-中砾岩相夹薄层泥岩相、粉砂岩相、小细砾岩相和粗砂岩相;细砾岩相、粗砂岩相与泥岩相和粉砂岩相互层;含砾粗砂岩相和中细砂岩相与粉砂岩相和泥岩相互层;泥岩相和粉砂岩相夹薄层中细砂岩相。
  2)建立了七中、东克上组的地层分层原则。以岩性、电性组合特征为依据,采用旋回对比、剖面单井逐一分层的方法完成了研究区292口新老井的地层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等时地层格架。
  3)七中、东克上组为冲积扇-河流相的沉积。克上组S52-2、S52-1、S51-2层段扇根主槽微相发育规模、范围较大,分布范围占全区50%~100%。S51-1、S42-2层段扇根主槽微相发育规模已经分别不同程度缩小在七中或七东1井区内,该期以及S42-1、S41-2S41-1层段主要发育扇中辫流线、辫流砂岛微相。S32、S31、S12、S11层段发育洪积扇前端形成的辫状河相,河道沉积规模和范围亦比较大,河道微相分布范围占全区58%~100%。
  4)七中、东区克上组属中—强标准的非均质砾岩储层。克上组单层层内平均渗透率变异系数在1.8~3.3,层间渗透率变化在6×10-3μm2~220-3μm2,平面上不同相带渗透率级差在15~214,储层孑L隙直径45μm~450μm,喉道直径0.14μm~4.4μm,孔喉配合数0~5。
  5)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明显。储层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沉积相带的分布,其次是与主流线方向的关系。一般由扇根向扇中或由扇体向扇间地带,渗透率呈下降趋势;在扇根亚相又以主槽和侧缘槽、槽滩微相渗透率最高,扇中亚相以辫流带微相最高,河流相的砾岩储集层,在同一相带内,平行于主流线方向的渗透率比垂直主流线方向的渗透率要大。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薄层测井解释引起了测井界极大的关注,从而推动从仪器研制到资料解释、从野外测井到理论研究、从数据采集到软件开发各个环节的深刻发展。在理想的薄层测井仪器系列尚未面世之前,根据常规测井方法和资料解释薄层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在测井中,由于受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薄层的测井响应值受相邻围岩的影响较大,从而使薄层的各项参数解释精度降低,当层厚小于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时就出现了薄层问题,以砂泥岩薄
学位
在测井过程中,由于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薄层的测井响应值受相邻围岩的影响较大,从而使薄层的各项参数解释精度降低,当层厚变薄到小于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范围以下时就产生了薄层问题,以砂泥岩薄互层最为常见,其测井响应是薄层测井响应和泥质围岩测井响应的褶积,是仪器纵向分辨率范围内地层的综合响应,因此测井曲线发生失真,无法有效地反映薄储层的真实测井响应。目前,我国很多油田已经进入开发的中后期阶段,薄层中所蕴
沙北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断褶带沙南断块区。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西一段。沙北油田断裂系统复杂,区内发育多条大断层及众多小断层,构造异常破碎,局部构造认识不清;项目研究开展之前,仅进行了沉积背景研究,缺乏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等方面精细研究;区块储量计算不准确。以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断块的开发进程,迫切需要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工作。  本文以沙北油田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西一段(J2x1)为研
学位
饶阳凹陷路家庄地区位于饶阳凹陷中部,研究区面积104km2,属于留西断槽带和南部留楚背斜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在这两构造带结合部形成了不少复杂破碎的小断块群。含油地层储集层断层多,物性差,单层厚度薄,一般常规试油产量较低。因此对其进行沉积相研究,分析有利砂体分布规律,进而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可以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实现在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岩性-构造圈闭等构造和非
在油气田的勘探评价和开发阶段,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目前储层建模有两种基本途径:确定性建模及随机建模。确定性建模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具有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然而在资料不完善以及储层结构空间配置和储层参数空间变化较复杂的情况下,人们难以把握储层的真
莱北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属浅水湖盆沉积,该沉积具有“似湖非湖、似河非河”等特征,储层的横向变化快,砂体展布规律性难以把握,成为制约莱北地区勘探的瓶颈。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常规砂体地球物理预测方法,筛选出适于浅水湖盆砂体预测方法,进而对该区砂体进行精细刻画,并为目标勘探提供参考。  常规砂体预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分析等。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中地震反射参数,如连续性
学位
随着岩性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及三维地震采集仪器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多种解释方法的综合应用,近年来在大量的实际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利用地震资料来进行储层预测方法的研究。  位于歧口凹陷西南缘的歧北多阶挠曲斜坡是一个北东向长期发育的斜坡构造,由于受沉积背景及多期水进水退的影响,该区形成了大量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是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歧北斜坡
加强海外区块石油勘探力度已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新方向,其中区域储层测井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D区块位于缅甸中部,处于缅甸伊洛瓦底盆地之内,伊洛瓦底盆地在晚白垩纪.第三纪始新世为印度板块俯冲影响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区内发育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具有多套烃源层和储集层,储层总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特点,成藏地质条件十分优越;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很多沟通油源层和储集层的断层
学位
时移地震技术作为开发地震技术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壳牌(Shell)和英国石油公司(BP)曾认为时移地震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会使采收率提高15%左右。一些主要服务公司和石油公司在此方面均投入了相当的力量。  我国许多老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由于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岩石内部流体分布与油藏开发动态复杂,导致石油采收率平均值低,存在大量的剩余油。辽河油田是我国主要的稠
学位
前人以断裂为界,将南海北部陆缘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包括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盆地等;西段包括莺歌海盆地。虽然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属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但是结合前人得研究认为南海北部陆缘的东部为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西部为火山型被动陆缘。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16年原有产量超过1000万方。是中国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我国海上重要油气资源基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