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血循环内皮微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4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白塞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多系统受累的炎症性疾病,其疾病特点是复发性眼炎,口腔及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也可有多系统受累,包括胃肠道、血管、神经系统等。BD多累及20~40岁青壮年,自然病程呈现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迁延反复,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病变,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虽然目前疾病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宿主遗传易感性与易感环境相互作用相关。多数学者认为BD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是血管周围白细胞聚集增加,白细胞外渗到组织的程度取决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及表面表达的粘附分子。大量研究显示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内皮功能损伤为其血管炎发病机制之一。目前无论BD分类标准,还是其活动度评估均以临床评估为主,均缺乏特异的客观评估指标。因此,寻找一种能评估BD疾病活动度及预测该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刻不容缓。内皮微粒(Endothelial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EMPs)是一种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时释放的一种复杂的囊泡样结构。EMP不仅可以反映内细胞的激活或损伤状态,而且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凝血和血管功能。血浆中EMPs水平是新近发展的一种评估内皮功能损伤的方法。因此,本研究集中探讨EMPs是否可作为评估白塞病系统受累情况及其疾病活动度新的指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9例满足1990年白塞病国际诊断标准或2013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发布了最新的白塞病国际标准和30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中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采用白塞病疾病活动窗(Behcet’s disease current activity form,BDCAF)和入组时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系统(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BVAS)对BD患者病情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BD患者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BD患者血浆EMPs水平与BDCAF呈正相关(r=0.802,p=0.000),与BVAS呈正相关(r=0.607,p=0.000)有血管受累BD患者血浆EMPs水平较无血管受累患者显著升高(p=0.000)。有消化道受累BD患者血浆EMPs水平较无消化道受累患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D患者血浆EMPs水平在性别、皮疹、神经系统受累、眼炎、关节症状及针刺试验是否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BD患者血浆EM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提示上述指标可能成为预测BD疾病活动度新的指标;BD患者血浆EMPs水平升高,提示血管和消化道受累风险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孕鼠孕期三聚氰胺染毒模型,研究三聚氰胺对孕鼠肾脏及卵巢等组织的病理改变和胎盘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探讨三聚氰胺对孕鼠泌尿生殖系统及胎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交
目的 探讨对比剂分次注射方式在儿童头颈部CT动、静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3~4岁年龄段病情需要做头颈部CT动、静脉血管成像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
目的本文拟通过对112例特发性BPPV患者冷热试验结果的分析,以期发现BPPV在前庭功能检查方面的一些特点,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以2006年一2010年我科门诊就诊的
目的: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发展二十余年,是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国内对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什么、如何培养、培养得怎样”等问题仍处于探讨阶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