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主体中,华裔女性作家是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成长于中美双重文化环境中的华裔女性作家们为美国华裔文学增添了众多经典的篇章,以至于形成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并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初创期、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的发展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繁荣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母女关系”、“父子关系”、“唐人街”等独特而经典的创作主题,不同程度地涵盖了美国华人群体的移民体验与生存困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产物,具有特殊性与稳定性。其中,通过母女关系主题的书写,女作家们不断思考着华裔女性在不同时期的家庭、社区、主流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华人母亲的故事和语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既是她们感到危机的根源,也是对自身的启发。因此,对于华裔女性作家而言,女性身份、华人家庭出生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和争论领域。
过去针对母女关系主题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对某一部或多部母女关系主题小说进行独立或对比的分析,通过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身份等理论为基础展开讨论,关注母女冲突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女性文本中的男性他者、后殖民视阈下的东方主义或反东方主义立场等内容。本文就将在先前的研究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聚焦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发展期和繁荣期,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运用细读的方法,具体以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为讨论的基础文本,继续探寻母女关系主题中未被穷尽的价值。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例举相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总结不同时期的特点,点明母女关系主题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也梳理了国内外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主题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下来正文第一章着重回顾、总结了自美国民权运动后,分别以“女勇士”、“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上海佳人”为代表的母女形象,透过形象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女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文第二章建立在吸取过去母女关系主题研究中的“男性他者”内涵的基础上,将华人移民父亲还原至华人家庭,思考父亲一角作为完整家庭的一份子是怎样影响了华人母女,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意义;正文第三章聚焦于华裔女性自我意识的阶段性反思,由外向内地探究女作家们如何在回溯母系历史的过程中去解读自我,为自己创造一个定义。
过去针对母女关系主题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对某一部或多部母女关系主题小说进行独立或对比的分析,通过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身份等理论为基础展开讨论,关注母女冲突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女性文本中的男性他者、后殖民视阈下的东方主义或反东方主义立场等内容。本文就将在先前的研究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聚焦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发展期和繁荣期,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运用细读的方法,具体以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为讨论的基础文本,继续探寻母女关系主题中未被穷尽的价值。
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例举相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总结不同时期的特点,点明母女关系主题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也梳理了国内外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主题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下来正文第一章着重回顾、总结了自美国民权运动后,分别以“女勇士”、“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上海佳人”为代表的母女形象,透过形象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女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文第二章建立在吸取过去母女关系主题研究中的“男性他者”内涵的基础上,将华人移民父亲还原至华人家庭,思考父亲一角作为完整家庭的一份子是怎样影响了华人母女,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意义;正文第三章聚焦于华裔女性自我意识的阶段性反思,由外向内地探究女作家们如何在回溯母系历史的过程中去解读自我,为自己创造一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