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里,女性实际处于“无名”状态,人类的母性历史无从展现,母女关系史更是不存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开始了对母亲形象以及母女关系的书写,对母爱的异口同声的赞美和歌颂,集中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女儿在母爱与情爱的矛盾中挣扎,展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对现代女性的争夺。三四十年代日益严峻的民族存亡危机时期,展示母亲的不幸和困苦生活成了女性作家笔下的重要内容,还出现了一批的献身精神与母性完美融合的伟大母亲形象。丁玲的《母亲》第一次着眼于母亲的觉悟与解放,讲述女性寻求自我的生命历程和互相同情支持的母女之爱。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则为了生存失去了母性内涵,颠覆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解构了崇高的人间血缘。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过于强调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女性的性别特征消失,母性与母女关系的描写处于消隐状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女作家又开始重拾母性并进行的深入思考,开始解构“贤妻良母”形象,对母亲生存价值进行深切关注。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母亲谱系的梳理和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通过建构新型母女关系,修复被男性叙述所遮蔽的女性生存历史。而如何形成不媚俗又不落入男性写作模式的“女性文学”的特区,则成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