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题三国吴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是一部较早的以广大普通民众为传教对象的故事类佛经,语言较为贴近当时口语。作为一部有梵文原本且口语性较强的早期译经,《撰集百缘经》对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然而,在现存最早的佛家经录、南朝梁僧佑《出三藏记集》中,署名支谦译着的三十六部经典里却并无《撰集百缘经》。除了经录记载存疑之外,现有的研究也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以《撰集百缘经》为研究对象,以支谦可靠译经为主要比较对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和提取语言标准的方法,分析《撰集百缘经》和支谦可靠译经在同一个概念上用词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异同,旨在为《撰集百缘经》是否支谦所译提供线索。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交代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简述支谦的生平与译经风格,并参考佛典经录和前修时贤的考辨列出本文用以比较的支谦最可靠译经经目,简要介绍《撰集百缘经》的内容、版本、在经录和佛学类书中的收录情况,阐明该经的地位和研究价值;第二章着重考察佛教译名词语,首先对译名词语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将译名词语分成人名、地名、专有名词与特殊称谓四类,考察它们在《撰集百缘经》和支谦可靠译经中的译法及在其他译经中的始见时期;第三章考察一般词语,在界定了一般词语的范围后大致把它们分成行为、性状、名物三种类型,置于各个词语在译经中始见的时间段,分析在表达同一个概念上《撰集百缘经》与支谦可靠译经、东汉和三国译经使用词语的差异;第四章以概念域为背景,从常用词的演变和词汇系统成员的使用情况两个方面,对《撰集百缘经》和支谦可靠译经的几个概念域的词汇系统进行了考察;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考辨结果,认为《撰集百缘经》并非支谦的译作,其译出年代也应该晚于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