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自制大鼠降温/复温操作台在大鼠脊髓腰段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应用 目的:检测应用自制大鼠低温实验降温复温操作台大鼠的降温与复温效果,建立大鼠脊髓腰段缺血再灌注模型。 方法:选取15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作预实验,另外选取2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实验组(n=10),低温实验组(n=10)作正式实验。大鼠10%水合氯醛麻醉,固定于自制大鼠实验台上。腹部手术区备皮,消毒,取腹正中线作切口,暴露腹主动脉,分别游离左肾动脉下及左、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的腹主动脉。尾静脉注射肝素抗凝。动脉夹夹闭腹主动脉上、下端,90 min后开放,逐层关腹。术后肌注青霉素预防感染。手术过程中,其中常温组以烤灯保温,使肛温维持在37℃左右;低温组在术前将大鼠置于降温盒中将温度降至目标温度(以低温18℃为目标温度),术中如果肛温过低则移至复温台用复温灯加热防止温度过低,控制在目标温度1-2℃的范围进行手术操作。术后用复温灯将大鼠体温恢复至术前范围附近。大鼠完全清醒后放入单笼饲养。于再灌注24h,72h,1w观察各组大鼠并对其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取再灌注1w各组大鼠的L2-L5节段脊髓组织作HE染色。 结果:15例预实验中,10例存活,5例死亡。死亡原因,其中术中失血过多死亡2例,降温过低死亡2例,术后肠梗阻死亡1例。正式实验各组大鼠均存活,常温组在手术过程平均温度37.75±1.36℃;低温组降温至28℃平均时间30.20±3.63min,降至18℃平均时间为51.00±4.85min。术后复温,18℃复温至28℃所需平均时间45.00±4.79min,18℃复温至正常所需平均时间63.80±4.34min。术后24h,72h,1w大鼠Tarlov评分低温组均明显比同期常温组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1w后脊髓 HE染色结果常温组神经元轻度肿胀,胞浆有空泡形成,部分神经元核仁不清,周围间隙增宽;低温组部分神经元轻度肿胀,包浆少量空泡形成,神经核仁边际清晰,受损情况显著轻于常温组。 结论:自制大鼠低温实验降温复温操作台大鼠的降温与复温效果显著,可重复性高,成功建立大鼠脊髓腰段缺血再灌注模型,低温组脊髓损伤情况显著优于常温组。 第二部分不同低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ax及Bcl2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低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低温18℃实验组(A组);低温28℃实验组(B组);常温手术对照组(C组);常温假手术组(D组)。前三组采用手术夹闭大鼠左肾动脉与左右髂总动脉分叉上端腹主动脉90min致脊髓缺血,然后松开再灌注,低温组在阻断前约50min降至目标温度,解除阻断后约60min内将体温升至37.0℃。每只大鼠再灌注72h及1w两个时间点均按照Tarlov法对下肢进行评分。每组分为24h、72h、1w三个不同时间点取L1-L5段脊髓,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普通病理HE染色、Nissl染色,从形态学上观察脊髓组织,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RT-PCR、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组织Bax蛋白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Tarlov神经评分结果显示,低温组下肢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常温组,而B组评分又略高于A组。组织形态学观察D组未发现明显病理学改变,A、B、C三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改变,且B组轻于A组,A组轻于C组;病理学累积评分A、B、D组明显低于C组。TUNEL结果显示:D组几乎未发现凋亡细胞,C组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较A组及B组明显,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ax蛋白在A、B组各时间点均低于于C组,但B组降低比A组明显;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l蛋白在A、B、D组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且B组较A组高,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低温保护下肢神经功能及减少神经元的死亡,对大鼠SCII有保护作用,并且可能通过抑制Bax蛋白的表达及活化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发挥其保护作用。过低温度则可能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而使低温保护效果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