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严重危害禾谷类作物的病原线虫之一,它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北美、印度和中国等世界主要小麦产区,使作物严重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是将外源抗性基因导入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培育抗禾谷孢囊线虫的新品种。但迄今为止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克隆研究的相关报道却很少。本实验根据此前从抗禾谷孢囊线虫材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严重危害禾谷类作物的病原线虫之一,它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北美、印度和中国等世界主要小麦产区,使作物严重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是将外源抗性基因导入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培育抗禾谷孢囊线虫的新品种。但迄今为止抗禾谷孢囊线虫基因克隆研究的相关报道却很少。本实验根据此前从抗禾谷孢囊线虫材料E-10扩增得到的与来自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的抗禾谷孢囊
其他文献
以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晋引六号(JY6)纯合株系籽粒和未转基因对照为材料,研究了TrxS基因的表达及其对啤酒大麦发芽种子水解酶和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TrxS基因在啤酒大麦中的表达 用Trizol提取发芽3天的转基因和对照籽粒中的总RNA,采用RT-PCR技术证明了Trx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测定了转基因大麦和对照发芽籽粒中硫氧还蛋白h(Trx h)活性,结果
2004-2005年,在湖南省凤凰县以当地主栽晒烟品种小花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各部位烟叶在晒制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上部叶两种采收晒制方式对烟叶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采收方式对整株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晒制过程中各部位烟叶失水速度呈现前期慢后期快的趋势。随烟叶失水的进行,内肽酶活性升高,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各部位烟叶内肽酶活性和烟叶含水率之间存在着极
2004-2005年,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通过大田试验,初步探讨了氮用量、有机无机肥配比、氮素形态配比、打顶时期对晒红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及产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施氮水平对晒红烟烟碱及其它含氮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明显影响。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烟碱积累速率以及各部位烟叶中烟碱的含量增加,且随烟叶部位的升高氮用量的影响力增大;随氮肥用量增加,根、茎、叶中的烟碱积累量增加,叶片和根中的
2004年—2005年,分别在海南省白沙县和河南农业大学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大田和盆栽试验,就不同氮肥用量对雪茄外包皮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氮肥用量对雪茄外包皮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烟株的高度,并增加烟株的茎围,也能够使其叶面积变大,从而扩大其单株叶面积、增加叶面积系数,但并不是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反而是10g/盆>6.
2004-2005年分别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和河南省平顶山叶县进行了漂浮育苗、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磷对不同品种烤烟在苗期和大田的生物学性状、生理特性,大田各个生育时期的烟叶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规律的影响,以及磷对烤后烟叶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得到不同品种烤烟的对磷反应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 1 缺磷对不同品种烤烟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缺磷胁迫时,五个不同品种烤烟
本文以3个烤烟品种为试材,采用微生物学、酶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陈化时期烟叶的酶活性和叶面细菌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陈化阶段烟叶表面的微生物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对烟叶表面共有优势微生物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利用平板分离技术分离得到烟叶表面可培养优势微生物;通过向烤烟烟叶表面喷施酶制剂和优势细菌微生物来研究酶和微生物对烟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以1992~2003年参加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179个小麦品种(品系)品质性状在同一地区上的表现为基础,通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品种、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探讨小麦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现行品质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并结合现行的小麦标准,探索适合小麦品质分类更为科学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品系)籽粒的千粒重、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较高,但沉淀值较低,
本文利用田间踏查初选和室内复选方法开展了葛藤优良单株表型选择,并对所选优良单株进行了组培繁殖技术、无性系测定、抗旱性和抗寒性的研究。同时依据生长速度和经济产量对各无性系进行了评级和分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表型性状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经济产量和表型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拟合了回归方程;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压缩降维,并就其结果结合隶属函数法对所选无性系进行了综合评价
玉米是我国和新疆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全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居第三位。总产和单产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玉米是新疆第三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50万亩左右,仅次于棉花和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其单产是粮食作物中最高的,2001年的平均亩产已达517.4公斤,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和新疆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针对畜牧业快速发展中优质饲草饲料
充分利用植物自身的营养遗传特性,充分挖掘其本身利用养分和水分的潜力,培育或选用那些对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高的基因型品种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投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择在本地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中有代表性的10个玉米品种,通过测定相关指标,从中筛选出水氮利用效率高的玉米基因型,并进一步从生理代谢、物质积累和分配等多方面探讨其差异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利用遗传特性提高植物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