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i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利用植物自身的营养遗传特性,充分挖掘其本身利用养分和水分的潜力,培育或选用那些对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高的基因型品种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投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择在本地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中有代表性的10个玉米品种,通过测定相关指标,从中筛选出水氮利用效率高的玉米基因型,并进一步从生理代谢、物质积累和分配等多方面探讨其差异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利用遗传特性提高植物的水氮利用效率及培育水氮利用高的作物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两年大田试验结果的深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供试玉米品种间在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上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且不同基因型对氮肥的敏感性不同。高氮条件下,其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户单4>农大108>陕资1>掖单19>陕单9>豫玉22>陕单902>户单2000>陕单16>中单2,变异系数为8.73%;低氮条件下,其顺序为户单2000>掖单19>陕单902>陕资1>户单4>陕单16>陕单9>豫玉22>农大108>中单2,变异系数为21.05%。不同氮水平情况下,产量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不尽相同。在不施氮条件下,籽粒产量主要由公顷穗数(有效穗数)决定;在高氮条件下,则主要由千粒重决定,施氮可以大大提高千粒重,但对公顷穗数影响不大。 2.根据氮素农学养分效率和响应度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4种氮效率类型和2种响应度类型,即1)H-H型,包括户单4、陕资1、掖单19;2)L-L型,包括中单2、豫玉22;3)H-L型,包括陕单16、陕单902和户单2000;4)L-H型,包括陕单9和农大108。高响型,包括陕单9、户单4、中单2、豫玉22、陕单902和农大108;低响型,包括陕单16、陕资1、掖单19和户单2000。户单4号一直表现为水氮高效,而中单2和豫玉22一直表现为水氮低效,户单2000在04年表现为低氮高效和高氮低效,05年则一直表现为水氮高效。不同基因型在不同氮水平下其氮效率类型和氮响应度类型不同,且氮效率和氮响应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3.氮效率与几种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氮累积量不能反映氮效率类型;氮利用效率在低氮时能较好地反映氮效率,但在中氮和高氮时不能反映;氮收获指数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能较好地反映氮效率,但在中氮条件下氮收获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氮效率。 4.供试玉米品种间在水分利用效率上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且受氮水平的影响较大。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其差异显著,且中氮对低氮、高氮对中氮的增幅不同,不会随氮水平的增加而等比例的提高。不同品种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差异很大。 5.灌浆期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与籽粒产量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1**(04年,N=20)和0.8154**(05年,N=9),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在高氮情况下,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和0.9811,尤其以乳熟期相关性更为显著。但叶绿素含量到底能不能作为籽粒产量高低的指标还不能确定。不管施氮与否,并非所有品种的光合作用强度与籽粒产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6.叶和茎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是最主要的,高氮下想要达到高产(氮高效),在籽粒产量形成过程中直接来自叶片合成是很重要的。而低氮下氮高效是由转移和合成共同决定的。 7.高响型一般氮转移占籽粒总氮量比重较低,而低响型则较高。根据氮素在后期的累积转移情况,可以把不同供试品种划分为后期养分吸收型(生育后期仍然能吸收大量的养分供应籽粒库)和后期养分转移型(籽粒库养分主要来自各营养器官的转移),户单4号属于典型的后期养分吸收型,而豫玉22和户单2000属于后期养分转移型。
其他文献
以10个淀粉含量不同的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模式组配正反90个杂交组合,在河南南阳、郑州、浚县3个地点种植F_1代杂交种,利用MARX-Ⅰ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籽粒淀粉含量,采用1年多点的联合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基因型、地点以及基因型与地点互作对玉米F_2籽粒淀粉含量和F_1代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运用配合力方差分析的方法,估算了淀粉和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1)
学位
以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晋引六号(JY6)纯合株系籽粒和未转基因对照为材料,研究了TrxS基因的表达及其对啤酒大麦发芽种子水解酶和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TrxS基因在啤酒大麦中的表达 用Trizol提取发芽3天的转基因和对照籽粒中的总RNA,采用RT-PCR技术证明了TrxS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测定了转基因大麦和对照发芽籽粒中硫氧还蛋白h(Trx h)活性,结果
学位
2004-2005年,在湖南省凤凰县以当地主栽晒烟品种小花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各部位烟叶在晒制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上部叶两种采收晒制方式对烟叶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采收方式对整株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晒制过程中各部位烟叶失水速度呈现前期慢后期快的趋势。随烟叶失水的进行,内肽酶活性升高,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各部位烟叶内肽酶活性和烟叶含水率之间存在着极
学位
2004-2005年,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通过大田试验,初步探讨了氮用量、有机无机肥配比、氮素形态配比、打顶时期对晒红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及产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施氮水平对晒红烟烟碱及其它含氮化合物的含量具有明显影响。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烟碱积累速率以及各部位烟叶中烟碱的含量增加,且随烟叶部位的升高氮用量的影响力增大;随氮肥用量增加,根、茎、叶中的烟碱积累量增加,叶片和根中的
学位
2004年—2005年,分别在海南省白沙县和河南农业大学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大田和盆栽试验,就不同氮肥用量对雪茄外包皮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氮肥用量对雪茄外包皮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烟株的高度,并增加烟株的茎围,也能够使其叶面积变大,从而扩大其单株叶面积、增加叶面积系数,但并不是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反而是10g/盆>6.
学位
2004-2005年分别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和河南省平顶山叶县进行了漂浮育苗、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磷对不同品种烤烟在苗期和大田的生物学性状、生理特性,大田各个生育时期的烟叶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规律的影响,以及磷对烤后烟叶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得到不同品种烤烟的对磷反应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 1 缺磷对不同品种烤烟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缺磷胁迫时,五个不同品种烤烟
学位
本文以3个烤烟品种为试材,采用微生物学、酶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陈化时期烟叶的酶活性和叶面细菌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陈化阶段烟叶表面的微生物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对烟叶表面共有优势微生物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利用平板分离技术分离得到烟叶表面可培养优势微生物;通过向烤烟烟叶表面喷施酶制剂和优势细菌微生物来研究酶和微生物对烟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学位
以1992~2003年参加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179个小麦品种(品系)品质性状在同一地区上的表现为基础,通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品种、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探讨小麦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现行品质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并结合现行的小麦标准,探索适合小麦品质分类更为科学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品系)籽粒的千粒重、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较高,但沉淀值较低,
学位
本文利用田间踏查初选和室内复选方法开展了葛藤优良单株表型选择,并对所选优良单株进行了组培繁殖技术、无性系测定、抗旱性和抗寒性的研究。同时依据生长速度和经济产量对各无性系进行了评级和分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表型性状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经济产量和表型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拟合了回归方程;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压缩降维,并就其结果结合隶属函数法对所选无性系进行了综合评价
学位
玉米是我国和新疆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全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居第三位。总产和单产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玉米是新疆第三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50万亩左右,仅次于棉花和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其单产是粮食作物中最高的,2001年的平均亩产已达517.4公斤,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和新疆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针对畜牧业快速发展中优质饲草饲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