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Morck,Yeung和Yu(2000)与Jin和Myers(2006)针对40个国家的股价同步性的研究发现,我国的股价同步性程度较高,在这40个国家中的排名分别为第二名和第一位。股价同步性指股价同涨同跌的现象,居高不下的股价同步性,不利于股价体现其内在价值,降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究其原因,可能是股票市场功能的不完善,比如融资融券制度的限制,投资者缺少将信息充分反映到股价中的通道,导致较高的股价同步性和较低的市场定价效率。直到2010年3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开通融资融券交易系统,融资融券制度正式推出,我国结束“单边市”时代。此后,标的证券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扩容,尤其自2017年3月起,上交所、深交所启动关于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定期评估与调整机制,在每季度末评估融资融券标的证券,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调整进入常态化,融资融券制度的规模进一步增大。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前,虽然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借入资金买入股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融资的作用,但是,不如直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的融资交易方便快捷,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此外,投资者被限制进行卖空交易,进而不能通过股价下跌获取收益。此两个方面的限制都导致了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表达,且信息不能在股价上充分体现,造成较高的股价同步性,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低下。融资融券制度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充分表达其掌握信息的通道,完善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结构,提高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融资融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标的公司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威慑作用,不管是出于对公司股价的向上的期望还是出于卖空压力,标的公司都会倾向选择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进而影响股价同步性。然而,自我国融资融券制度实行以来,融券交易相对于融资交易而言非常有限,实务界评论人士将我国的融资融券交易形象地比作“跛脚鸭”。截至2018年12月28日,我国两市融资余额7490亿,融券余额67.23亿。在这种情况下,融资融券制度能发挥政策预期效果,降低股价同步性吗?本文利用融资融券制度推出以及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建立这一“准自然实验”的机会,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融资融券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后,标的证券股价同步性显著降低;(2)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后,通过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股价同步性。(3)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后,通过减少噪音交易,从而降低股价同步性。(4)分析师关注能够增强融资融券制度对股价同步性的降低作用。(5)进一步通过分时段检验发现,所有标的调整时段,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后,标的证券股价同步性显著降低。(6)本文分别对融资机制和融券机制展开研究,发现由于交易量的显著差异,目前仅有融资机制能够起到显著降低股价同步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