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梁钢框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dfsfd454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钢框架在地震中主要通过梁端形成塑性铰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在震后出现严重的残余变形。结构的残余变形不仅会增加结构的余震倒塌概率,还会引起庞大的震后修复费用。因此,研究抗震性能高效,震后损伤可控的韧性体系对于减小震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复位梁是一种具有良好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的新型抗震构件,能使框架在地震后不需修复或稍许修复即可恢复使用功能。自复位梁不仅可以将缝隙张开机制引入梁内,有效避免抗震时柱距增大的问题,还便于在工厂装配成件,免除现场的预应力筋张拉。本文通过理论推导,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自复位梁框架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复位梁框架的等效抗震设计方法,并评估了填充墙对这种新型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
  (1)开展了现有自复位梁框架的内力分配分析,建立了能反映梁端弯矩分布的计算方法。针对现有自复位梁在侧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受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梁端弯矩比系数Ω的概念,用以表征梁端弯矩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了自复位梁框架各设计参数与Ω的相关程度,并通过多层框架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此进行验证,指出了梁上部与梁下部轴向刚度差是造成梁端受力不均匀的主因。
  (2)提出了新型摩擦耗能自复位梁构造系统,进行了多工况拟静力试验。对梁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连接方式改进后,设计了一榀缩尺比约为1/2的单层单跨自复位梁框架,通过改变自复位梁中初始预应力筋力和耗能器摩擦启动力,开展了11个工况的拟静力试验,发现改进后的自复位梁框架具有典型的旗帜型滞回曲线,在对梁内初始预应力进行增大后,框架的初始刚度会出现增大。
  (3)评估了影响自复位体系初始刚度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具有更高初始刚度的自复位梁构造。基于不同自复位体系的试验结果,总结了造成不同自复位体系初始刚度小于预期值的七个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理论推导和精细数值模拟对自复位梁框架的初始刚度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增大梁内初始预应力并对自复位梁框架梁柱节点的构造优化,使自复位梁框架的初始刚度与相应的传统框架相等。
  (4)建立了自复位梁的唯象模型,开展了自复位梁框架关键滞回指标的参数化分析。采用带自复位铰弹性梁单元建立了自复位梁的唯象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对此进行了验证。基于3层、6层、9层和12层自复位梁框架在近远场地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研究第一刚度比αsc和“屈服”强度比βsc对结构峰值位移角和残余位移角的影响,为后续自复位梁框架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5)通过与传统框架的设计等效,建立了自复位梁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首先按现有规范方法设计框架梁柱等构件截面,然后基于梁端抗弯刚度与峰值承载相等将框架梁等效为自复位梁,因等效前后梁端峰值承载力相等,在采用自复位梁后框架柱截面保持不变,最终实现自复位梁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峰值位移角与传统框架相近,但残余位移角远小于传统框架的设计目标。建立了自复位梁的多单元离散数值模型。在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时,该模型可以准确模拟各组件的受力状态。最后,在一组地震波作用下,对按照本文设计的3层、6层、9层和12层的自复位梁框架进行了算例验证。
  (6)构建了精度更高的填充墙本构模型,采用性能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了填充墙对自复位梁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带填充墙自复位梁框架拟静力试验,试验发现填充墙因梁柱出现相对转动产生均匀开裂破坏模式。提出了考虑再加载刚度过渡段和强度退化的填充墙等效杆本构模型,并基于五组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选取一组地震波对考虑填充墙影响的3层、6层、9层和12层自复位梁框架进行抗震评估,研究了在填充墙斜压强度不同时的框架峰值位移角和残余位移角分布。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汽车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的产销量始终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与汽车销售市场密切相关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也是一片繁荣。但是机遇总是伴随着竞争,作为以配件销售为主要盈利途径的配件代理商企业,如何实时了解自身配件销售详情,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配件采购计划等决策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面向代理商配件销售过程,依托于汽车产业链协同云平台数据空间中海量的多价值
学位
理论上,按照现行的颤振设防标准进行设防,大跨桥梁不会发生颤振;然而,随着大跨桥梁进一步长细化,可能在设计上无法达到现行的颤振设防标准,再加上全球气候非平稳的不利演变,大跨桥梁在服役期间存在发生颤振的可能性。因此,开展大跨桥梁后颤振性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有限元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大跨悬索桥后颤振响应特性与强健性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采用阶跃函数法建立
蜂窝梁一般是由普通工字钢梁或H型钢梁沿预定折线切割、错位焊接而成的一种新型梁。与普通工字钢梁相比,蜂窝梁具有自重轻、承载力高、平面刚度大、节省材料等特点。在蜂窝梁的制作过程中,切割、焊接区域因温度急剧升高而产生塑性压缩,冷却过程中因受周边区域约束而产生内部自相平衡的残余应力场,因此蜂窝梁截面的残余应力分布有别于普通工字钢梁和H型钢梁。同时,由于蜂窝梁腹板高度相对原型梁有很大提高,其腹板更容易发生局
学位
建筑结构在其使用过程中仅遭受一次孤立型地震作用的概率较小,其较大概率受到多次地震的作用。多次地震使结构产生损伤累积,进而导致结构更易发生破坏。而国内外现行的相关规范只考虑了一次孤立型地震的作用,并未考虑多次地震对结构的影响。结构震后的可恢复性对灾后社会与经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强钢主框架上装配具有耗能能力的构件是提高结构震后恢复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此类结构体系往往具有明显的多屈服段特性。
学位
近年来,针对大?既有工程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类解决方案,如重建或性能提升加固。与重建工程结构相比,对既有工程结构进行加固是一种既能有效满足结构的性能要求、又能满足?济性要求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已有加固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以对加固既有工程结构的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外贴碳纤维布加固、嵌入式碳纤维筋加固、预应力钢丝绳加固,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加固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研
混凝土结构以其优异的耐久性及耐火性,整体性能好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以混凝土为材料的构件可满足结构的受力性能及要求,但目前来说,仍旧存在以下缺点,例如,拉伸强度低,延展性差和耗能能力差等。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个能有效改善传统混凝土缺点的方法是使用可弯曲混凝土或者名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ECC)。密歇根大学在研究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方面具有突出
如今,不同尺寸和类型的粗骨料和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为抗压性能、抗裂性能、耐久性、延性和裂缝控制能力。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在混凝土强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无机纤维,具有耐高温、耐磨、抗拉强度高、失效应变高的特点。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粗骨料对按照不同混凝土设计方法设计的普通强度混凝土,及外部有玄武岩纤维增强聚合物布(BFRP sh
学位
离岸单桩通常会受到风,波浪和水流负荷以及其他动态载荷和地震荷载的多次循环,因此难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动态稳定性。风和波的联合作用在桩底产生冲刷现象。多年来,各种研究人员研究了冲刷对海上风力涡轮机基础的不同参数的影响,并且发现冲刷导致结构的动态不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变化,从而产生更高的设计要求。为了减轻过去几年冲刷的后果,开发了各种用于保护海上结构的方法和系统。海上结构中用于冲刷问题的最常见补救措施是冲刷
本文的研究内容旨在为混凝土结构应力扰动区(D区)承载能力设计提供一种合理的应力场模型。根据线弹性应力分布情况,本文针对几类典型D区构造建立了压力场模型,其更能反映混凝土结构真实受力的实体特征。目前,拉压杆模型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存在构形不唯一的争议性问题,建立一种更能真实反映结构承载的设计模型十分必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拉压杆模型和应力场模型的发展,探讨了预测混凝土构件承载行为的压应力场模型。同时,
近年来,园区开发项目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且伴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工程,迫使大量原住民脱离原来的社区,被集中安置在城市社区中。然而,原住民在心理上却尚未完成市民化的转变,城乡观念的冲突导致安置社区的文化陷入混乱,这与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背道而驰。作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冲突的焦点地区,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亟需做出改变,而国内外学者对园区开发的社会影响研究尚有不足,因此,对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