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
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著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著(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
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
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著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著(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
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