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依赖明显,提升单位建设用地总效益,对城镇化高效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长江经济带是党和国家新一轮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作为区域发展空间,经济带发挥着协调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建设用地及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眼区域内省市间协调发展情况,对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省市间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的1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7年11年为时间跨度,首先系统整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及建设用地消耗相关的文献资料,引入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这一概念,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在时间空间上的规律,并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视角,对其自相关性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因素分解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从时间、区域及产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城市建设用地消耗的内在导向因素。最后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研究经济带各省市之间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情况。
通过上述研究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时间上表现为逐年降低,空间上表现为上游区域>中游区域>下游区域,空间自相关表现为各省级单位2012年前存在空间自相关,但相关性逐年变弱,2012年后各省不再存在空间相关性。
(2)通过LMDI模型分解发现,在时间上,2007-2017年间技术优化效应在总效应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始终推进总效应的降低;在区域上,区域经济效应及技术优化效应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在经济结构效应上区域差异不明显;在产业上,第三产业始终是对三种分解效应影响力最强的产业因素,第一及第二产业对三种分解效应的影响力存在一定差异。
(3)耦合协调分析发现,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始终处于过渡阶段,但总体各城市的协调类型不断向着优质协调发展;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大多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周边,同时它们往往处于同步发展型阶段;较低的协调度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及西南部城市、江西省的中南部城市、湖北省北部城市及上游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对应发展滞后型、高消耗型或发展初期型某一类型。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的1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7年11年为时间跨度,首先系统整理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及建设用地消耗相关的文献资料,引入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这一概念,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在时间空间上的规律,并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视角,对其自相关性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因素分解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从时间、区域及产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城市建设用地消耗的内在导向因素。最后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研究经济带各省市之间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情况。
通过上述研究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时间上表现为逐年降低,空间上表现为上游区域>中游区域>下游区域,空间自相关表现为各省级单位2012年前存在空间自相关,但相关性逐年变弱,2012年后各省不再存在空间相关性。
(2)通过LMDI模型分解发现,在时间上,2007-2017年间技术优化效应在总效应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始终推进总效应的降低;在区域上,区域经济效应及技术优化效应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在经济结构效应上区域差异不明显;在产业上,第三产业始终是对三种分解效应影响力最强的产业因素,第一及第二产业对三种分解效应的影响力存在一定差异。
(3)耦合协调分析发现,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始终处于过渡阶段,但总体各城市的协调类型不断向着优质协调发展;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大多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周边,同时它们往往处于同步发展型阶段;较低的协调度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及西南部城市、江西省的中南部城市、湖北省北部城市及上游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对应发展滞后型、高消耗型或发展初期型某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