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虽然有些传染病已被人们有效控制或消灭,但依然有些传染病仍在危害人类健康,部分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的倾向,新发传染病也不断出现,传染病依然是我国的重大疾病负担,传染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目前将39种发病率较高、流行较广、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其流行病学基础特征,可以为病因推断提供线索,时间分布中发病趋势和季节性是重要的两个方面,不仅可以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而且能反映疾病的致病因素和防治对策的综合作用结果,同时可为探索疾病的病因线索和疾病预防策略及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国内研究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季节性的方法相对有局限性,不能最大程度的、准确的反映传染病的该两项时间特征。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验证、探索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近八年来的发病趋势和发病季节性,以提高预测、监测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能力,为传染病病因推断、防控工作等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对传染病生物学、生态学、传播机制等的认识。方法本文共纳入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24种,排除了非典型肺炎等5种报告年限不全或某些月份病例数为0的传染病。首先收集卫生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供的2005至2012年各传染病的月报告病例数,并且根据每月天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其进行调整;其次利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分解出各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因素(MAi)、季节性因素S及SRi,并且绘制曲线图;再次对MAi曲线形态进行发病趋势推断及归纳分类,综合S及SRi曲线形态和S值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发病季节性的显著程度和发病高峰期及低谷期进行推断及归纳分类,并且结合各传染病的潜伏期推测感染高峰期和感染低谷期。结果1、发病趋势。5种传染病呈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戊型肝炎和布鲁氏菌病;6种传染病呈下降趋势:淋病、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炭疽;5种传染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疟疾、狂犬病、甲型肝炎、麻疹、肺结核;2种传染病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3种传染病呈波动趋势:猩红热、百日咳、乙型肝炎。3种传染病呈阶梯状趋势: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2、发病季节性的显著程度。3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非常显著: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7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较显著:炭疽、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疟疾、猩红热;6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一般显著:布鲁氏菌病、百日咳、戊型肝炎、血吸虫病、伤寒和副伤寒、狂犬病;8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不显著: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淋病。3、发病周期。13种传染病为一年内单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疟疾、布鲁氏菌病、百日咳、戊型肝炎、血吸虫病、伤寒和副伤寒、狂犬病;3种传染病一年内为双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8种传染病为一年内多峰型或无明显高峰型: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淋病。4、感染高峰期。春季感染最多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两种呼吸道传染病(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两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和布鲁氏菌病)、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戊型肝炎)。夏季感染最多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种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和猩红热)、两种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及全部的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秋季感染最多的疾病主要包括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冬季感染最多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猩红热)、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戊型肝炎)。结论1、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趋势表现出不断上升或波动,说明我国传染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五种发病一直呈上升趋势的传染病,应该列入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2、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大多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大多呈上升趋势。提示我国近年来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治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控力度不够或效果不佳。今后应在保持对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防治的基础上,加大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3、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季节性均较明显,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季节性也比较明显,血源和性传播疾病则季节性都不显著。4、在季节性特征非常显著、较显著和一般显著的传染病中,大部分都是单峰型,只有三种是双峰型:猩红热、出血热和钩体病。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探索其出现双峰的原因,并且在两次高峰到来前都需做好相关防控工作。5、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最多。夏秋季节,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感染最多。感染高峰期比发病高峰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的做好疾病的预防、了解传染病的生态学等机制。6、本文研究优势。数据来自自2004年开始运行的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为防止直报试运行第一年的数据存在不完善之处,自2005年开始选取数据;为去除由于各月份天数不同以及人口自然增长可能引起的偏倚,在分析前根据此两因素进行了调整。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从一个时间序列里分解出趋势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去除掉无关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应用数据;不受数据形式的限制;通过曲线图,可以形象、直观的反映发病趋势和季节性;通过S值大小可以进行季节性显著程度的比较。7、本文不足。时间序列分解法缺少证明其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统计指标;对于季节性特征显著与否、高峰期分布月份的评判带有主观因素。本文希望在将此方法进行推广和应用的同时,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本文研究数据是全国所有地区传染病发病数的总和数据,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影响传染病发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选取较小地理区域的发病数据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