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新资料不断丰富,而以文本为载体的古代文学研究受到文献不足的限制,如何恰当选择考古新资料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有效帮助,使古代文学研究不断深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文本为载体的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的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同时存在较大的争议;我们从汉代考古新资料尤其是汉画像图像中析出巾舞、长袖舞等汉代乐舞百戏的资料,从中考察汉乐舞百戏的形态演变与特征,从而发现这些资料可为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的定性研究提供实证。本文共分七部分:前言从五个方面阐述,即选题的主要依据、研究概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等。研究概述从三个方面展开,即:第一,考古发现的秦汉以来简牍文字、石刻铭文、画像图像等文献资料极为丰富,第二,上述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已经引发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第三,对上述研究具体情况的分析评价以及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空间的讨论。研究概述的第三方面又从汉画像图像材料的考古发现、目前汉画像研究在“汉画像与汉代文学研究”方面不尽如人意、以汉画像作为汉代文学研究的文献资料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况,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前提。第一章为汉代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的总论,本部分对从1963—2013共50年间相关资料中梳理出三节,即:新出土简牍文献、铭文、碑文与秦汉文学研究,汉画像图像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本节与本研究最为相关,故又从九个方面细加梳理),关于新出土材料与秦汉文学研究的结论。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汉代考古新资料与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本论。本部分力图整合汉代考古新资料汉画像图像中与《巾舞歌诗》相关的信息,用以剖析文本载体的《巾舞歌诗》研究的困惑与失准,进而得出合乎学理的推断。第二章是本论的总论,在回顾文本载体的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阐明对此的评价,为以下各章的研究张目。第三章是本论的分论之一,通过对考古新资料的汉画像图像资料中反映庄园生活与乐舞百戏存在情况的分析,勾勒出乐舞百戏的存在形态及演变特征。第四章是本论的分论之二,通过对考古新资料的汉画像图像资料中12幅巾舞、73幅长袖舞的统计分析,推断汉代巾舞、长袖舞的存在事实,并得出富有突破性的结论。通过对考古新资料的汉画像图像资料中十多幅巾舞、长袖舞、明器戏楼(台)等的分析,推断出汉代乐舞百戏巾舞、长袖舞向着歌舞戏方向发展的演变态势,尤其是戏楼的出现为歌舞戏的产生准备了专业的舞台条件。第五章是本论的分论之三,在前二章研究得出有关汉代乐舞百戏巾舞、长袖舞的演变形态,以及歌舞戏具备了产生条件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文本载体的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进而得出汉代巾舞存在情况不支持《巾舞歌诗》为“西汉歌舞剧”的论断。结语是本研究的结论,从汉代庄园艺术生活中“巾舞”存在形态上考察,至东汉中晚期,或已经出现了“歌舞戏”的早期形态,但与戏剧意义上的“歌舞戏”或“歌舞剧”似乎还存在一定距离。今所见《巾舞歌诗》是为“巾舞”伴唱的“歌词”,其内容是妇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召唤,与“鸿门故事”的确无关;但今所见《巾舞歌诗》可能杂有《公莫舞》“原词”,而从“公莫”来看,《公莫舞》“原词”则或与“鸿门故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