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山区输电线塔多在脊坡、斜坡地形场地中走线立塔。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在西南山区诱发大量输电线塔场地失稳、基础损坏和次生灾害等,给该区域内的电网工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以西南山区输电线塔桩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搜集,采用数值分析对厚覆盖层下伏基岩脊坡、薄覆盖层下伏基岩斜坡、薄覆盖层下伏基岩脊坡三种典型场地地震效应、桩基础地震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南山区输电线塔桩基础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桩身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施工弃土处理及桩周土体加固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脊坡场地相应于坡脚的地震作用可增强或减弱,但绝对地震效应可使局部场地的地震烈度提高2度。斜坡场地相对于坡脚的地震效应一般表现为增强态势,具体与所处高程和山体高度有关,绝对地震效应可使局部场地的地震烈度提高1度。(2)地震烈度为Ⅵ度至Ⅷ度区,桩基础的水平和竖向峰值加速度均从桩底至桩顶逐渐增大,基覆界面处出现拐点。桩身水平位移均向坡体临空方向移动,桩顶的水平位移在2.0cm~6.5cm之间,竖向位移在1.0cm~5.4cm之间。桩身的剪力变化曲线呈波动形态,在基覆界面处出现最大值,桩身的弯矩从桩顶至桩底逐渐增大。桩周土水平位移从桩底至基覆界面处变化很小,基覆界面至地面迅速增大。计算结果表明,桩基础变形均在其变形允许值范围内,目前设计中桩身配筋情况满足地震工况下需要。(3)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规范中对于西南山区输电线塔桩基础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结果满足安全要求。若桩基础的自振周期0<T<0.1s时,地震烈度为Ⅷ度或Ⅷ度以上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建议乘以放大系数1.0~1.4;地震烈度为Ⅶ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建议乘以放大系数1.0~1.5。(4)桩长相同时,桩径与桩顶水平位移成反比,与竖向位移呈正比;桩径与桩身的剪力和弯矩呈正比;桩径与桩周土水平位移成正比,与桩周土竖向位移关系不明显。桩径相同时,桩长与桩身加速度、桩身位移程正比,与桩周土水平位移成正比。建议Ⅷ度及Ⅷ度以上烈度区,桩径宜控制在1.8m~2.6m,桩长宜控制在10m~12m。(5)输电线塔桩基础在有堡坎情况下,桩重心处水平峰值加速度、桩身位移、桩身内力、桩周土体位移均较无堡坎时增大。结合工程的实际概况,当斜坡坡度大于30°的地区,建议不宜在桩基础周围弃土,及时转运开挖的土方,有利于提高斜坡上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6)桩周土体加固能有效降低桩身峰值加速度、桩身位移、桩身内力及桩周土体变形。Ⅷ度及Ⅷ度以上地震烈度区,为减小桩基地震响应,实际施工中可采用注浆等方法提高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