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外交思想述伦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传统认识,中国古代的“外交”思想历来被史家少予关注,见之于文献的系统论著亦颇少。实则在一个分立的时代,作为国家战略的辅助手段,外交思路的正确与否常常对政权的存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左右了历史的进程。汉末分立时期,江东的孙氏兄弟如何通过合理外交战略的运用在极为艰险的时局下保七十余年之国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所论“外交”,大体以江东政权的出现到最终“图天下”为线索,贯穿于江东政权发展的各个时期。此间,孙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先后与袁绍、曹操、曹丕、刘备、刘禅等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发生外交关系,其中涉及到的外交人物达30多位,外交手段多样、外交情况复杂。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思想史方向了解并把握这一时代特征。文章共分五部分约三万字左右。
  首先“绪论”。概括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回顾学术界关于本文论题的研究情况;第二,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学科范围;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及创新性进行阐述。
  其次“初涉江东之立足外交”。文章介绍这一时段江东的主要外交活动,并分析影响其外交策略的三大内部问题:“英豪”问题、山越问题、宾客去留问题。最后,依据前面分析,总结这一阶段孙吴外交的思路、方法、目的,以及得失评价。
  再次“兵戎赤壁之均势外交”。孙权继任后,内部矛盾基本得以解决,而北方的曹操此时已统一中原地区,正虎视江南,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的威胁成了必然的选择。从赤壁之战“孙刘联兵”开始,孙权着力发展同刘备之间的盟好关系,并借让荆州予刘备,以强化联盟的稳定。但随着孙刘双方实力的变化,先后出现了孙权偷袭荆州和夷陵之战,此后,联盟也基本趋于稳定,孙吴在联盟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这一阶段,孙权外交的重心是构筑孙刘联盟,以实现孙刘同曹操的一种相对“均势”。“均势”所呈现的特点和作用值得关注。
  第四“天下三分之拓展外交”。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孙吴通过着力经营长江防线和孙刘关系,已不需为“立国”而忧心,他可以大胆的为实现“图天下”而作最后外交努力。因而,这一时段的外交可以称之为“拓展“外交。
  最后结论:孙吴外交的整体思考。本部分对前述三个阶段的外交表现加以整体性评价。
其他文献
纪大伟是台湾酷儿写作潮流中的代表作家,其独特的“酷儿科幻文学”通过将身份议题与幻想文体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另类的身份写作方式。在纪大伟的笔下,身份议题不单单是主体有关主体性的自我建构,或他者对于他者性的内在体察,它同时还是一种限制性的话语,迫使个体只能在既定的框架中寻求身份认同。就此而言,纪大伟认为,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既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忽视,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想突破身份认同
学位
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70后代表作家,石一枫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由个人经验化的青春絮语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深刻地呈现了当今社会种种现实困境和精神疑难,这种转变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了其对都市青年形象的塑造上。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石一枫早期青春絮语式怀旧写作的特点,这批作品基本是关于80后一代青年的青春成长故事,讲述“都市新顽主”式的青年主人公游离于都市的爱情理想、精神迷途上的自我寻找以及生活与精
学位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研治《说文》三十年,不泥古人,独辟蹊径,成就突出。王筠在《说文》方面着述繁多,以《说文释例》最为着名,是其研治《说文》的精华之作。《说文释例》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利用大量金石材料研究字形结构和字形演变,为传统的“说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即着眼于《说文释例》(下文或省称《释例》)所引金文和石刻文字,探究古文字材料来源,并对《释例》引金石文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深
作为瘟疫书写的代表之作,丹尼尔·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与加缪的《鼠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看,文本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对文本建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瘟疫年纪事》成书于1722年,时值法国马赛发生瘟疫之后两年。《鼠疫》出版于1947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奥兰城的禁闭状态是对孤岛法国的移置处理。加缪在《鼠疫》的篇首直接引用笛福瘟疫书写的句子,这体现出两部作品
学位
威廉·格纳齐诺的小说致力于描写作为观察主体的主人公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突显了主体的“觉知性”,在文本上则体现为意识流的“破碎性”。作者指出娱乐文化在无形中扼杀着现代人的主体性,无处不在的广告使人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图像化的电视则使人渐渐丧失理性。作者着重描写了快餐店、办公室、咖啡馆等城市空间,表现出在拥挤憋闷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处于“目光失联”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纽带,人际关系淡漠,因而现
学位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舆论监督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传媒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传媒的方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将舆论监督法治研究纳入政治文明视野,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舆论监督法治及其规范化的舆论监督活动调节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规范与传媒相关的政府机关的行为,最终推
学位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进程和重要标志,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报业的生成、发展以及当前发生的变革,正是以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中国为框架展开的。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是以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在报纸的各个方面;报纸也不仅仅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镜像,它参与了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佛山的报纸和城市化的分析,来把握社会发展和媒介发展之间的
学位
媒介报道是传递环境风险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现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全球变暖,作为一种全球性环境风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在国际媒介的报道之中。国际媒体在界定、诊释、和建构这一全球性风险上,具有持久且广泛的影响力。在媒介渐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国际媒体的风险报道在总体和历时的建构中,呈现怎样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特征。这种共性和差异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于风险的媒介建构特征的了解。  
学位
本文运用媒介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市报当前的生存现状、竞争态势与未来前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试图回答地市报到底能否生存;地市报应该怎样生存;地市报的前景如何等三个主要问题。  (一)  围绕地市报能否生存的问题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首先,本文运用媒介生态学原生态理论,对于地市报业的生态位、生物钟、食物链及捕食技能等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地市报媒介生态位生存竞争的技能,包括生态位
学位
本文研究的是董仲舒的治道思想。  董仲舒建构儒学走的是宇宙论进路。“天之道”包括了周期性和对立性两个基本法则,具有规律性可为人道所比附。董仲舒提出了一套认识世界事物变化的思维模式——“天人相感”说,以把天道应用到人伦政治的领域。他的“天人相感”说有两个支撑理论: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董仲舒建立的宇宙论知识体系主要内容是为德治政治服务的,将作为客观知识的天人相感之学汇入儒学价值本位的形上学系统,使得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