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与融合关于以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资源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9683318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以来,艺术、设计、建筑三者互动发展,从理念到方法,从形式到表现均成为艺术教育及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并越来越多的影响着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实验。
  大量有说服力的案例表明,现当代艺术作品,无论从资源到主题、从视角到方法、从文本到样式、从体裁到媒介等,都给予了艺术设计以丰富经验与重要启示。反之亦然,概念性设计、实验性设计、前卫设计、未来设计乃至“超设计”、“反设计”等设计门类或概念,无一不浸淫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表现出与其并行乃至融汇的本体意义与语法规则。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两者极具相似度的哲学深度、心灵睿智、批判意识及构思方式;而艺术与设计本身所蕴含的各种求异求变的特质也使得两者在形式创造上有着异曲同工的涵义。现当代艺术的创作特点决定了其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设计色彩,“策略”对应“设计”,从某种角度而言,现当代艺术作品的生成方式与过程,就是一项基于主观行为的设计活动与造物过程。
  自包豪斯开始,现当代艺术在国外艺术设计教育乃至建筑教育中,一直是十分重要且需积极应对的课题。利用现当代艺术的某些资源、主题,以发展出形式多样的“想法”、“看法”及“手法”,在启发思维能力、训练实验态度与探索精神、培养形式感与趣味感等方面,有着其它类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与此同时,现当代艺术更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阅读、案例分析、课题设计、作业编排、教材文献等方面介入设计教学之中,或丰富充实,或综合交叉,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本体构成部分,为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将出发点建立在对现当代艺术的“设计性”的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寻找并发现隐显于其中的有价值的课题形式,以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实验与构想。首先,运用现代课程学理,通过要素提取、横向选择、形式游戏、逻辑构成、多元展开、交叉融汇等方式,对所选取对象进行解析与设定,将有意味的素材作为具体课题的切入点及作业编排的线索,从而使现当代艺术在课程的名义下可教可学。其次,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成功结合的案例进行分析,围绕论点进行论述,并阐释自己的看法。第三,在个人教学实践和课程试验中,综合汇聚出一个将现当代艺术作为设计教学课题资源的一般结构以及课程教授中可以具体实施的有效体例。从而,使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教学的融合与互动成为一种自觉自律的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话语分析理论分析汉泰语话语标记,利用语料库,全面、深入地描写了汉泰语话语标记在Schiffrin的连贯模式上所表现的功能,分析了汉泰语话语标记的来源、标记的变体、母语者使用频率的特征,并就这些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此外,利用中介语语料全面分析泰语母语者不同汉语水平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特征以及出现的偏误,并深入分析泰国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对话语标记的设置。  话语标记是人们在交流
学位
宋词中的节日习俗,往往经由作家的选择和过滤,凝结了某种地域和时代的集体记忆、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也凝结了对作者对于民俗生活的时空重构,其间蕴含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诊释和美学期许,蕴含了更高的文化与美学上的寄托。从节日民俗角度切入宋词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日常行为习惯、活动模式的“深描”,发掘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从而钩溯宋词本身发展轨迹,更深入的探求其文学、文化价值。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研
学位
清代嘉道时期桐城经学家马瑞辰一生勤于着书,《毛诗传笺通释》为其代表作。  其父马宗琏是经学名家,与许多汉学家有密切交往。家学熏陶是马瑞辰接受桐城文风熏染和乾嘉汉学影响的起点。桐城文学极盛,学术风气具有开明、豁达以深求经义的特点,区域文化特色促使马氏的《诗经》研究坚持汉宋兼采、独立求实的作风,注重以小学为工具,且关注《诗经》的文学性。马瑞辰成年后求学京师,得中进士。其间得以结识汉学家,使得马瑞辰在转
学位
音乐意义的问题一直受到古今中外音乐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端于音乐美学领域,后逐渐融入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丰富拓展了音乐意义问题的研究。21 世纪以来,伴随脑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等脑电实验技术手段探索这一经典的音乐问题。  本研究在尝试实现研究方法转变、学科融合、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指导思想
学位
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这百年历史中音乐的发展变迁可谓空前繁复缤纷。就西方音乐而言,随着工业时代的进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音乐发展的格局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古典音乐天下一统的局面,出现分流与合流的浪潮,形成丰富多彩,纷繁汇聚的世界。就亚洲音乐而言,伴随着科技发展,世界逐步迈向“地球村”的脚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距离的拉近,非西方文化倍受新宠,使得一批亚洲作曲家在学习掌握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