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漫主义音乐在中国——金湘交响乐作品研究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12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这百年历史中音乐的发展变迁可谓空前繁复缤纷。就西方音乐而言,随着工业时代的进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音乐发展的格局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古典音乐天下一统的局面,出现分流与合流的浪潮,形成丰富多彩,纷繁汇聚的世界。就亚洲音乐而言,伴随着科技发展,世界逐步迈向“地球村”的脚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距离的拉近,非西方文化倍受新宠,使得一批亚洲作曲家在学习掌握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跻身进入世界音乐舞台。周文中,武满彻,尹一桑等作曲家在国际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也促使像谭盾,陈其钢这样一代年轻作曲家的崛起,为世界乐坛注入新的活力。
  金湘正是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技法,风格及个性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金先生的作品大气不失内敛,豪放不乏柔情,虽留学美国,见惯“现代音乐”的花鞘与高傲,却未迷失,用其本人的话说“走进去,走出来”,始终坚定其继承本民族传统,纵览西方音乐为我所用,表达内心的声音这条创作道路。他并没有像“先锋派”那样摒弃旋律,反是大张旗鼓的铺开,张扬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线性美及浪漫主义的抒述情怀;他的作品音响颇具现代感,却又是鉴于五度相生基础上的东方范式音乐语言;他不苛求哪种技法、流派,却又流露出不同风格的影响与渗透,且具有新浪漫主义的音乐风范。鉴于此,他的交响乐作品近乎完整的包含了淋漓种种,本文从“新浪漫主义”音乐这个大的背景入手,以“跨文化”为平台,选取金湘交响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具体的创作技术进行解构,从而对其音乐整体把握,梳理出金湘的个性化音乐道路。
  金湘的创作不排斥哪种形式和技法,也不吹捧哪种流派和风格,而是在音乐之本,艺术之本,自然自我之本。这种对“真”的追求使得金湘先生的创作表现出人文主义情怀,打破了传统现代的隔阂,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话语分析理论分析汉泰语话语标记,利用语料库,全面、深入地描写了汉泰语话语标记在Schiffrin的连贯模式上所表现的功能,分析了汉泰语话语标记的来源、标记的变体、母语者使用频率的特征,并就这些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此外,利用中介语语料全面分析泰语母语者不同汉语水平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特征以及出现的偏误,并深入分析泰国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对话语标记的设置。  话语标记是人们在交流
学位
宋词中的节日习俗,往往经由作家的选择和过滤,凝结了某种地域和时代的集体记忆、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也凝结了对作者对于民俗生活的时空重构,其间蕴含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诊释和美学期许,蕴含了更高的文化与美学上的寄托。从节日民俗角度切入宋词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日常行为习惯、活动模式的“深描”,发掘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从而钩溯宋词本身发展轨迹,更深入的探求其文学、文化价值。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研
学位
清代嘉道时期桐城经学家马瑞辰一生勤于着书,《毛诗传笺通释》为其代表作。  其父马宗琏是经学名家,与许多汉学家有密切交往。家学熏陶是马瑞辰接受桐城文风熏染和乾嘉汉学影响的起点。桐城文学极盛,学术风气具有开明、豁达以深求经义的特点,区域文化特色促使马氏的《诗经》研究坚持汉宋兼采、独立求实的作风,注重以小学为工具,且关注《诗经》的文学性。马瑞辰成年后求学京师,得中进士。其间得以结识汉学家,使得马瑞辰在转
学位
音乐意义的问题一直受到古今中外音乐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端于音乐美学领域,后逐渐融入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丰富拓展了音乐意义问题的研究。21 世纪以来,伴随脑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等脑电实验技术手段探索这一经典的音乐问题。  本研究在尝试实现研究方法转变、学科融合、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指导思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