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意义形成的脑机制——基于音乐、语言、语义学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k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意义的问题一直受到古今中外音乐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端于音乐美学领域,后逐渐融入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丰富拓展了音乐意义问题的研究。21 世纪以来,伴随脑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等脑电实验技术手段探索这一经典的音乐问题。
  本研究在尝试实现研究方法转变、学科融合、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指导思想之下,对音乐意义研究中音乐美学领域的经典理论、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趋势及代表性实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厘清音乐意义这一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观点。在实验研究中,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音乐和语言意义的比较为依托,从中国音乐美学经典著作《溪山琴况》中甄选语言文字材料,并选取了数百段中外不同时期的音乐材料,展开脑电实验研究。共有12名音乐专业被试和12名非音乐专业被试参与了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中两个脑电实验的行为数据、主观评价、脑电数据的结果分析,证实在以音乐材料作为启动刺激,文字材料作为目标刺激时,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组被试均在目标刺激后产生了代表语义处理的脑电成分——N400;在以文字材料作为启动刺激,音乐材料作为目标刺激时,音乐专业组被试在音乐材料出现后同样产生了N400 成分,而在非音乐专业组被试之中未能诱发产生语义处理脑电成分。由此说明音乐可以启动大脑中的语义处理功能,并且音乐专业组被试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语义处理的脑电成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音乐是具有语义性的。研究结果同时说明了音乐意义在大脑中形成的基本过程,被试在音乐和语言意义处理上的异同,以及不同被试群体在音乐意义理解问题上的的共性和差异,证实了通过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可以习得对音乐意义感知的基本能力,专业的音乐学习经历对音乐意义理解的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结论进一步充实了已有的音乐意义问题研究成果,为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的营造,音乐学习方式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汤亭亭,美国著名的华裔文学女性作家,她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汤亭亭作品多聚焦在美华人的生活,她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传说故事移植到美国文化背景下进行改编,这种混杂的语境,正是她试图寻找在美华人身份认同的尝试。正是这种尝试,使得汤亭亭的作品得以进入美国的主流文学并受到瞩目,这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汤亭亭作品的最大原因。  本文以《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他的伪书》为主
学位
本文根据话语分析理论分析汉泰语话语标记,利用语料库,全面、深入地描写了汉泰语话语标记在Schiffrin的连贯模式上所表现的功能,分析了汉泰语话语标记的来源、标记的变体、母语者使用频率的特征,并就这些方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此外,利用中介语语料全面分析泰语母语者不同汉语水平使用汉语话语标记的特征以及出现的偏误,并深入分析泰国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对话语标记的设置。  话语标记是人们在交流
学位
宋词中的节日习俗,往往经由作家的选择和过滤,凝结了某种地域和时代的集体记忆、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也凝结了对作者对于民俗生活的时空重构,其间蕴含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诊释和美学期许,蕴含了更高的文化与美学上的寄托。从节日民俗角度切入宋词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日常行为习惯、活动模式的“深描”,发掘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从而钩溯宋词本身发展轨迹,更深入的探求其文学、文化价值。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研
学位
清代嘉道时期桐城经学家马瑞辰一生勤于着书,《毛诗传笺通释》为其代表作。  其父马宗琏是经学名家,与许多汉学家有密切交往。家学熏陶是马瑞辰接受桐城文风熏染和乾嘉汉学影响的起点。桐城文学极盛,学术风气具有开明、豁达以深求经义的特点,区域文化特色促使马氏的《诗经》研究坚持汉宋兼采、独立求实的作风,注重以小学为工具,且关注《诗经》的文学性。马瑞辰成年后求学京师,得中进士。其间得以结识汉学家,使得马瑞辰在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