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叙事聚焦下《宠儿》中黑奴的精神创伤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ie87071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宠儿》于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小说《宠儿》不仅展现非裔美国黑人现实生活,还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状况。有很多学者对《宠儿》中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从心理分析、种族主义等角度出发;一些学者运用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但是他们着重分析《宠儿》的叙事时间和叙事对话等。较少有学者运用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热奈特的多重叙事聚焦理论分析《宠儿》中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并且此类将叙事理论与文本主题相结合的分析,更能客观深入表现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
  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以及作品《宠儿》,《宠儿》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首先介绍零聚焦叙事理论,通过零聚焦叙事为切入点,分析莫里森是如何通过物理层面的时间和空间为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做铺垫,以及如何通过人物心理层面的零聚焦来直接展现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第三章首先介绍的是内聚焦叙事理论,其次分别通过内聚焦叙事中的固定内聚焦、转换内聚焦和多重内聚焦为切入点来分析《宠儿》中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无论是通过单一人物视角展开,还是透过不同事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由不同的人物的视角展开,或是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事通过不同人物反复叙述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奴隶制、种族主义以及女性受到社会不公的待遇对黑奴造成的精神创伤。第四章首先介绍的是外聚焦叙事理论,通过不同人物之间戏剧性对话的有声方式来直接表现暗含其中的黑奴的内心苦楚,以及通过人物和场景设置的无声方式来间接表现黑奴心理承受的痛苦。第五章对本文做了总结,通过运用多重聚焦叙事理论,更客观深刻地反映出黑奴所受的精神创伤,具有普遍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用多重叙事聚焦理论的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叙事对《宠儿》的分析反映出黑奴受到奴隶制、种族主义引发的精神创伤。通过分析可知,由于奴隶制、种族主义,黑奴女性沦为生育工具,为奴隶主生产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受到更严重的心理痛苦。此外通过多重聚焦叙事理论对《宠儿》的分析还可以发现黑奴是如何遭受来自于完整家庭的缺失;身份认同意识薄弱;黑人文化的丢失;没有归属感这些精神创伤。这些正是导致黑奴精神创伤的原因,所以黑奴在受到压迫时集体失声。虽然本篇论文运用了多重叙事聚焦理论分析了黑奴是如何受到精神创伤,但是对于文中所表现出的黑奴自我精神救赎的方法没有分析,还有待后来的学者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运用多重叙事聚焦理论对《宠儿》的分析为从多个维度分析黑奴的精神创伤提供了可能,可以拓宽《宠儿》的研究视域。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是”手”和”脑”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总是由”手”开始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与”手”密切相关,是人”手”和”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共同结果。因此要想探知人类语言及思维之奥秘,须解读手势语。但纵观人类语言研究历史,过去人们恪守亚里士多德式逻辑,普遍偏向有声语言的研究,将手势语和语言严格两分,手势语研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言语交际整体的一部分,手势语研究近年来日益
学位
露丝·尾关是当代美国及加拿大文坛知名女作家,其2013年小说《不存在的女孩》乃是其巅峰之作。小说涉及多元文化背景及存在主题,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于哲思。在这部小说中,尾关采用了平行叙事的特殊手法,凸显了存在个体之间似分实聚的联系,奠定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基调。在此叙事框架之中,尾关密切关注日渐多元开放的现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与挑战:网络、量子理论等解构了时间与现实的概念,让存在个体的处境更加暧昧
学位
西利亚·撒克斯特(CeliaThaxter)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着岛上的风土人情与自然美景。纵观西利亚的系列作品,自然之美始终是她关注的主题之一,她不仅向读者呈现着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之美,也能够领会残酷无情的灾难之美。本文运用积极美学的相关理论,意图以美的客观性、纯粹性与神圣性为切入点,对西利亚的自然审美思想进行深入阐释。首先,西利亚将客观的科学知识融入审美过程,
学位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它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指明特定事件前事后果。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起始动词(inchoative verbs)描述动作起始或事件过程,实质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或嬗变。国内外对于起始动词的关注点不一,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是起始动词和趋向动词的共现和搭配关系,侧重对比如“V起来”之类的趋向动词的研究,而国外多从语言和认知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起始动词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因
学位
本文主要基于茅盾对于乡土小说的定义,并运用文学翻译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的方法,对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的乡土特色的再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首先讨论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对乡土语言特色的再现。从乡土词汇的再现来看,葛浩文为了让读者感受异域乡土气息,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异国乡土情调,从乡土俗语的再现来看,葛浩文并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表达进行文化替换,而是多保留中国俗语意
学位
菲利普·罗斯(1933 - 2018)是继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和索尔·贝娄之后新一代犹太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描述美国犹太人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一世纪初面世的小说《人性的污秽》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也是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该小说描述了生活在克林顿时代的三位主人公科尔曼、莱斯特和福尼亚所遭受的种族、战争、家庭和社会创伤。本论文将运用创伤理论分
学位
约翰·厄普代克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当代美国作家之一,《圣洁百合》是他十三部长篇小说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这部小说揭示了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真实精神状态和生活面貌。  本文从空间理论角度分析《圣洁百合》中的三种空间,解析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章主体,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和参考文献。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厄普代克及其文学地位、《圣洁百合》和本文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主
学位
汉语中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是”的发展历经指示代词,系词,并逐渐发展成为焦点标记,强调标记和对比标记。英语中的动词be作为一个特殊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词性以及语义。既可以作为系动词,实义动词,助动词,傀儡动词,还可以表示存在。其中,Be动词在存在句中时,本质上还是系动词。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能够作为系动词表示判断和存在,都能
学位
“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行,极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然而,在把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的时候,不少中国译者只考虑到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是否已充分体现,却没有重视译文读者能否接受。因此,研究外国译者所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语言与文化能力出众,还会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评估,修改译文,让中国文化“走”得出去。  1980年,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钟玲合译、出版美国第
学位
黄运特是当代美国华裔翻译家,学者,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社会中的亚裔及其文化为对象,探讨美国社会中亚裔移民及其文化对美国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美国白人群体对亚裔移民生活的影响。通过撰写《暹罗连体兄弟在美国》,黄运特再现了19世纪早期亚裔连体兄弟融入美国社会的艰难历程,揭露连体兄弟在白人社会中被视为种族“他者”、性别“他者”和阶级“他者”。因此,本文从后殖民主义中“他者”概念出发,对传记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