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中的创伤解读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1933 - 2018)是继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和索尔·贝娄之后新一代犹太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多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描述美国犹太人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一世纪初面世的小说《人性的污秽》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也是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该小说描述了生活在克林顿时代的三位主人公科尔曼、莱斯特和福尼亚所遭受的种族、战争、家庭和社会创伤。本论文将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创伤叙事,追踪人物在充满迫害精神的美国社会中悲剧命运的根源,以求探索小说强有力的思想价值。
  本论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共计五章内容。引言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以及国内外关于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综述,由此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意义和框架。简述与本文相关的创伤理论是本章重点。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正文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遭受了代际传递的种族创伤和社会迫害的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本章试图揭示当时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下黑人的悲惨遭遇,以及黑人在遭受种族歧视后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第三章解读莱斯特·法利的越南战争创伤与社会创伤。小说的多元化创伤书写反映了人们在战争面前承受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折射出西方主流社会对于战争的复杂心态,以及罗斯对反战艺术的深度探索。第四章论述福尼亚·法利的创伤经历。通过对福尼亚的描述,作者试图说明家庭创伤和父权社会的迫害对女性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持久影响,进而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的污秽,以求揭示罗斯对女性悲惨境遇的同情。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三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帮助读者对黑人、退伍军人和女性等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罗斯通过对人物个人命运的变迁描写批判了人性和美国社会的污秽,反映了创伤受害者的艰难生存处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进步的期待和对自由与平等生活的向往。
其他文献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凭借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从美国文坛新星一跃成为国际上家喻户晓的成熟作家。该作品讲述了战火纷争中两名阿富汗女性带着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忍受同一暴戾丈夫,从水火不容走向相濡以沫的故事。胡塞尼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浓重的女性色彩,体现了阿富汗女性在当下伦理环境中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国内外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女性形象、写作手法以及文化等层面,以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早期著名的英国作家,他们亲身经历了现实世界的巨变对人类生存以及生活产生的影响,这在他们小说里的家庭空间也或多或少有所反映。伍尔夫在小说中对精神的关注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劳伦斯的小说中则更多反映的是工业化社会进行过程中人逐渐堕落为机器的这一事实对人的精神的压抑。本文将从家庭书写角度分析研究此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和《儿子与情人》,将家庭
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不断书写着“门罗小镇”中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场景,深化了对伦理主题的关注。短篇小说集《好女人的爱情》出版于1998年,是一部集中反映家庭成员间伦理问题的小说集。其中,《孩子们留下》和《富得流油》讨论了扭曲的夫妻关系,《我妈的梦》和《唯余收割者》呈现着疏远的亲子关系,四部小说都描绘出家庭成员在伦理关系中普遍面临的伦理困境,表现门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  根据知
现有的关于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指出了诸多问题,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行为。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性表明,“文化认同”应该成为旅居个人以及管理旅居者跨文化转变的人员/机构等最优先关注的方面。在国内学界,就所有的旅居群体研究而言,关于中国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文献还比较稀缺。此外,考虑到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留美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人口因素和情景因素
赛珍珠是一位非常杰出且作品众多的美国作家,她穷其一生去书写中国故事,增进中美关系。《大地》是赛珍珠的成名作,描写了中国农民简单的乡村生活,不仅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还重塑了美国大众对亚洲人的看法。此小说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不可分割的普世主题。本论文旨在跳出此小说以往的女性主义、东方主义、人物分析等主题类研究,以美国环境学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作者对不同人物与土地关系的道德关怀,来论证其
学位
人类文明是”手”和”脑”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总是由”手”开始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与”手”密切相关,是人”手”和”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共同结果。因此要想探知人类语言及思维之奥秘,须解读手势语。但纵观人类语言研究历史,过去人们恪守亚里士多德式逻辑,普遍偏向有声语言的研究,将手势语和语言严格两分,手势语研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言语交际整体的一部分,手势语研究近年来日益
学位
露丝·尾关是当代美国及加拿大文坛知名女作家,其2013年小说《不存在的女孩》乃是其巅峰之作。小说涉及多元文化背景及存在主题,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于哲思。在这部小说中,尾关采用了平行叙事的特殊手法,凸显了存在个体之间似分实聚的联系,奠定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基调。在此叙事框架之中,尾关密切关注日渐多元开放的现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与挑战:网络、量子理论等解构了时间与现实的概念,让存在个体的处境更加暧昧
学位
西利亚·撒克斯特(CeliaThaxter)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居住的海岛为背景,记录着岛上的风土人情与自然美景。纵观西利亚的系列作品,自然之美始终是她关注的主题之一,她不仅向读者呈现着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之美,也能够领会残酷无情的灾难之美。本文运用积极美学的相关理论,意图以美的客观性、纯粹性与神圣性为切入点,对西利亚的自然审美思想进行深入阐释。首先,西利亚将客观的科学知识融入审美过程,
学位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它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指明特定事件前事后果。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起始动词(inchoative verbs)描述动作起始或事件过程,实质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或嬗变。国内外对于起始动词的关注点不一,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是起始动词和趋向动词的共现和搭配关系,侧重对比如“V起来”之类的趋向动词的研究,而国外多从语言和认知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起始动词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因
学位
本文主要基于茅盾对于乡土小说的定义,并运用文学翻译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对比的方法,对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的乡土特色的再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首先讨论葛浩文在《红高粱》译本中对乡土语言特色的再现。从乡土词汇的再现来看,葛浩文为了让读者感受异域乡土气息,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异国乡土情调,从乡土俗语的再现来看,葛浩文并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表达进行文化替换,而是多保留中国俗语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