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族子痫前期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遗传易感性及患者血清和胎盘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4,RBP4)的基因rs375853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此确定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是否为PE易感性基因位点,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子痫前期提供理论依据。初步探讨PE和正常孕妇RBP4水平、胎盘RBP4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
  方法:
  1.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山东青岛、烟台等多个地区三甲医院分娩的1176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选取1441例正常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静脉血3-5ml(EDTA抗凝),分离部分外周血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多态性。采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对两组孕妇DNA进行测序以验证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的基因型。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群体遗传代表性。采用独立性t检验进行两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两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比较;相对风险度用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当双侧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入院39名正常分娩的健康孕妇以及确诊的32名PE患者,收集其外周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RBP4的水平;待分娩结束后,收集胎盘组织,提取RNA和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胎盘组织RB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Sanger测序结果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相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测rs3758539位点(χ2=1.31,P=0.25),说明本实验研究对象具有良好的群体代表性。与对照组相比,PE患者的年龄、孕次和流产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PE组收缩压(P<0.001)和舒张压(P<0.001)明显升高、分娩孕周明显提前(P<0.001)、胎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在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10.38,P=0.006),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χ2=0.93,P=0.34),GG基因型与(GA+AA)基因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3.09,P=0.08);AA基因型与(GG+GA)基因型相比具有显著差异(χ2=4.74,P=0.03)。早发型PE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差异(χ2=9.39,P=0.009),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χ2=0.56,P=0.46)。晚发型PE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分布(χ2=4.45,P=0.11)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64,P=0.43)均无显著性差异。轻度PE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基因型分布(χ2=2.36,P=0.31)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09,P=0.77)均无显著性差异;重度PE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该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0.85,P=0.004),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57,P=0.21)。
  2.正常孕妇和PE患者BMI、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RBP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孕妇和PE患者胎盘RBP4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E患者胎盘RBP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
  结论:
  1、在山东地区汉族孕妇人群中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多态性与PE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在山东地区汉族孕妇人群中RBP4基因rs3758539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早发型PE、重度PE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
  2、胎盘RBP4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PE发病有关。
其他文献
8-羟基喹啉作为一种典型的荧光团,具有极强的螯合配位能力。它在有机溶剂或水溶液中自身发光很弱,而与金属离子络合后其荧光强度大幅增加,因此可以用于设计OFF-ON型的荧光探针。研究表明,对8-羟基喹啉2,5,7位进行简单修饰不仅可以改变配位金属种类和数目,还可调控其发光颜色,有利于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功能化喹啉类衍生物。它可以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生物体、疾病诊断、金属离子检测等领域。本论文以8-羟基喹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实现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氮化碳基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g-C3N4廉价易得,结构稳定,禁带宽度较低(Eg=2.7 eV),但是由于其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率较高,限制了它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本论文通过非金属掺杂以及与半导体复合制备了g-C3N4基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催化剂,所得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比未改性的 g-C3N4有显著提高。这是由于改性氮化碳的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负责合成线性染色体3'末端端粒,稳定端粒的结构和长度。端粒酶包括端粒酶RNA(telomerase RNA , TR )和决定其活性的端粒酶逆转录酶(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及其它结合蛋白。端粒酶在干细胞再生、细胞衰老、肿瘤发生等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当端粒酶缺失会导致血液和上皮组织异常,而端粒酶异常激活也会导致肿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催化化学反应的技术,光催化剂吸收太阳光,产生多种能够降解有毒污染物的活性组分,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光催化剂依旧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缺陷,如可见光响应波长短、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以及降解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设计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并降低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率是催化剂研究的主要方向。稀土元素掺杂能够降低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并提高其对可见光的吸收
学位
烟气SO引起的酸雨污染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含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酸性Fe溶液烟气脱硫,是利用Fe对S(Ⅳ)的催化氧化作用和氧化亚铁硫杆菌对Fe和S(Ⅳ)的氧化性进行的烟气脱硫,是一种新型的烟气脱硫技术.该文对Fe催化氧化S(Ⅳ)、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亚硫酸盐以及两者联合作用的脱硫进行了研究.
学位
地下水具有稳定的生化特性,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砷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受到了环保领域的重点关注。尽管传统的铁阳极电絮凝技术与曝气工艺的耦合可用于缺氧地下水As(III)的处理,但是该技术在可控性、长效性及经济性方面有待改进,且As(III)氧化、固体脱除机理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传统电絮凝与曝气耦合工艺中,由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导致氧气的利用率低,从而增加了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且处理率不高的现状,本论文提出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并对其进行研究。论文对常用混凝剂进行了比较筛选,并针对两种废水研究了不同的工艺和运行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研究过程中,在实验室对四种混凝剂硫酸铝(AL2(SO4)3),硫酸铁(Fe2(SO4)3),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和三种助凝剂硅胶,聚乙烯醇
学位
传统的染色过程在水浴中进行,将产生大量富含有机污染物的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用超临界CO作为染色介质,真正实现了无水染色,彻底消除了印染废水的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印染废水处理的难题,保护了水资源.该论文介绍了超临界CO流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染色中的应用,综合阐述了超临界CO染色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国内外超临界CO染色的研究进展.通过在染色温度52-143℃,压力10-24MPa,染色时间5-60min的实
学位
世界牦牛起源于中国,全世界牦牛数量的95%分布在中国。现代的家养牦牛是中国古羌人(即现代藏族人的祖先)在距今大约5000-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驯化野牦牛而来的。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寒冷、低氧地区,那里的空气氧含量只为海平面的1/3—1/2。牦牛长期生活在这种寒冷、低氧环境下,不仅能正常繁育后代,而且能为藏族人民提供奶、肉、皮、毛、绒等生活必需品,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它不仅
学位
共轭亚油酸(Coni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亚油酸异构体的统称,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功能物质。在反刍动物的肉、奶制品内含量较多。目前,大量研究表明CLA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糖血脂、抗炎症反应、抗癌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的药用和营养价值。反油酸(E1aidic acid,EA,t9.C18:1)是含有反式双键的异构体,存在于氢化植物油中。它与胆固醇代谢有关,过量的反油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