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研究——对中部农村地区3市8镇31个行政村的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及建设现代农业的形势下,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实行农地使用权流转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而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研究他们在农地流转过程的意愿与行为选择对建立科学、合理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我国农地制度,以及合理配置农地资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帕森斯的有关社会行动理论以及有限理性理论,感性选择理论作指导,通过在对当前农村农地流转新背景的了解,描述现阶段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过程基础上,分析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宏微观因素,以反映农户的真实意愿,在此基础上揭示农业税取消前后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变化趋势,以探悉在新形势下建立一种以农户为主体的农地流转运转机制,为积极有序推进我国农地流转稳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与参考。具体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研究区域及农地流转概况与样本特征。简要概述了样本地湖北枝江市、襄樊市,安徽泾县区域及农地流转概况以及样本农户的社会特征与经济特征。 第三部分:当前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过程分析。根据帕森斯的行动理论以及本研究的需要,本研究的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过程包括: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状况、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形式选择、农户农地流转的来源与去向、农户农地流转年限的约定、农户农地流转年限的约定以及农户农地流转的动因。本章主要通过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过程的考察,从中来反映当前广大中部农村地区农地流转的新情况。 第四部分:取消农业税前后农地流转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取消农业税前后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状况的比较、取消农业税前后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过程比较、取消农业税后,对在取消农业税前业已发生的农地流转的影响、取消农业税对今后农地流转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定位农业税减免的经济效果及社会政治后果。 第五部分: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意愿及对农地政策的态度分析。具体分析了当前农户对农地的满足程度、农户放弃农地的条件、农户对农地流转的价格意愿、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态度、农民对农地承包权的态度、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态度、农户对农地价值的看法、农户对政府提供政策的意愿。 第六部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我国经济相对较为薄弱的中部农村地区农地资源的配置有别于其它生产要素的配置,不仅受价值规律及经济市场发育的影响,还受制度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农户存在着理性选择的一面,也存在着感性选择的一面。 第七部分: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类型分析。在当前各种宏微观因素,尤其是宏观相关支农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整体行为选择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结合有限理性及感性选择的视角,总结当前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类型有顽固型、观望型、情感型、探索创新型。 第八部分:结论与建议。取消农业税前后农户意愿与行为无论是在整体行为类型上还是在具体行为方式上具有显著差异;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既有有限理性选择的一面,也有感性选择的一面;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意愿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交织;农户的真实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在供给与需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为积极有序推进我国农地流转稳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与参考,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
其他文献
中国的市场转型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群体的重新分化和利益的再次分配,以及对自我社会地位、身份的再次定位、认同与建构
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信任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认为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性格特征是建立信任的直接因素;也有的学者从宏观
本文从目标定位入手,通过文献、访谈等方法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制度中目标定位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切合我省实际的目标定位机制,为实际中的操作
积极心理学注重的是幸福、乐观、宽容、希望等人性中积极正向的品质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这一运动的兴起,为注重应激的消极后果、注重高应激人群的传统应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
近来,国内校园袭击案件频发,此类反社会攻击性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加大且犯罪嫌疑人的手段愈加凶残,恶魔之手已经伸向纯洁校园里的中小学生。对反社会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缘
我国弱势群体在很长的时期以来,一直没有获得官方的承认,只以困难群体称之。虽然意义大致相同,但是困难群体强调个人原因,而弱势群体强调是宏观境况的制约。而同时媒体具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