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目标定位问题——以辽宁省H县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ol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目标定位入手,通过文献、访谈等方法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制度中目标定位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切合我省实际的目标定位机制,为实际中的操作提供依据。   首先,本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其次,对农村低保制度中的目标定位机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实践中的具体方法进行介绍。接着,对在调查中发现的如乡土社会使得信息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使“错”、“漏”的现象基本没有;由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全力支持系统造成的“关系保”、“人情保”,在复核中基本杜绝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外不同救助类型中目标定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业务水平,实现信息化办公。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随时掌握低保户的情况,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使低保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第二,将家庭收入和家庭结构结合起来,确定低保目标。借鉴美国类别定位与财产定位相结合的目标经验,进行综合性的目标定位。第三,建立第三方咨询评估公司,代理政府进行低保目标定位与扫描。第四,加快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的建设,以保证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流浪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在我国,流浪儿童这一群体遍布
人口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一个要素,劳动力的增加,尤其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增加,会使得产品的增长速度更快。另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学会感悟、学会应用,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In Chinese teaching, through reading teach
期刊
中国的市场转型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群体的重新分化和利益的再次分配,以及对自我社会地位、身份的再次定位、认同与建构
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信任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认为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性格特征是建立信任的直接因素;也有的学者从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