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信任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认为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性格特征是建立信任的直接因素;也有的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把信任置于整个社会中,考量社会关系、制度及文化对于信任建立的影响。综合而言,信任既表现出个人的性格特点,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巴伯尔认为信任表现在行动者的期望中,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变量,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社会快速变迁,乡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影响了不同年龄阶层的农民的信任模式。本文据此提出理论问题:社会关系与文化规范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的信任模式?实证研究中将以一个距离城市较远、较为封闭落后的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M村为个案,研究出生于40年代之前、50年代左右及70年代之后的老中青三代,由于他们出生的年代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坏境不同,社会流动性的程度也不同,各自社会关系和内化的文化规范的差异会对信任模式造成怎样的影响。这里的“信任模式”是指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人们的影响不同步,社会信任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辅之以观察,并对于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解读。根据本文的理论问题,研究的结果证实了以下几个研究假设:1、社会关系趋于内向型,文化规范上具有集体倾向的人,信任模式是一种情感信任,是老年人所具有的信任模式;2、社会关系趋于外向型,文化规范上具有集体倾向的人,信任模式是一种选择信任,是中年人所具有的信任模式;3、社会关系趋于外向型,文化规范上具有个体倾向的人,信任模式是一种理性信任,是青年人所具有的信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