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爱丁堡学派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巴里.巴恩斯(BarryBarnes)和大卫.布鲁尔(DavidBloor),以他们为核心成立了“科学元勘小组”(ScienceStudiesUnit)的研究小组。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基点有别于以往传统科学研究有两大特征:一是主张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采用自然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方式,“强纲领”一词的首次提出是在1973年布鲁尔发表的《维特根斯坦与曼海姆的数学社会学》论文中,此后,布鲁尔在不同的学术场合提及“强纲领”的基本主张。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布鲁尔广泛分析了一些科学争论的案例,并以科学争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考察。他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书中谈到:我之所以称之为“强纲领”,是因为它与相对主义来说比较弱而言,仅仅对错误的观点加以说明,并对有利于知识的一般条件给出说明的目标与之形成对照。他认为,任何理论知识都不是经验既定的事物,特定的社会将依照它所具有的信念影响着人们对经验、知识和理论的判断和甄别。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来看,爱丁堡学派坚持拥护“实在论”和唯物主义的各种类型的假说,认为自然世界的实在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知识或是信念而存在的物质,而知识并不代表任何来自实在的、感性方面的输入物。 本研究目的旨在拓宽爱丁堡学派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建构,主要通过对大卫.布鲁尔的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论观点进行比较、理解,以期达到同理论间的对话。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与社会文化内涵的理解,更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与融合。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背景与历史渊源,对影响爱丁堡学派发展的基本思想及来源进行梳理,爱丁堡学派不仅关注于科学争论的研究,还将重心放在科学知识的宏观研究。本部分将对该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布鲁尔提出的“强纲领”理论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布鲁尔知识观思想。通过对布鲁尔的科学知识观的形成进行梳理,通过对布鲁尔科学社会观和知识内涵的解释,来考察“强纲领”概念的解说。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中,布鲁尔明确指出:社会学家所关注的是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纯粹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而存在的知识,这是关于科学知识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界定。这种思路为我们考察布鲁尔的知识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第三部分,通过对鲁尔社会知识观念进行分析、论述,理解他对知识内涵的解释。因为在布鲁尔看来,知识的涵义可以看作对历史经验的认识,它是社会成员对“实在”的整体性看法,是一种各种迹象和模糊认识编制而成的概念。布鲁尔所认为知识和科学很少由世界与个体认识能力的互动而产生,正因为如此,本部分将对布鲁尔的方法论以及他对科学发展和社会之间关系进行考察。究方式;二是科学探索的过程在社会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表现,科学知识也必将作为某种社会产品进行合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