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一书语言滑稽,内容怪诞,文势跳跃,富有韵律的美感,历来受到文人士子的喜爱。及至宋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文学理论研究也日趋成熟,对《庄子》的阐释也从偏训诂转为重义理,并逐渐拓展到文学方面,对《庄子》的文字、语言与篇章结构进行分析。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自少年时便读《庄》、学《庄》,而跌宕坎坷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对《庄子》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将对《庄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接受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此外,苏轼还对《庄子》进行辨伪,他提出的《让王》以下四篇为伪作的观点对后世庄子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宋是《庄子》文学阐释日趋成熟的时期,以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为先锋,禇伯秀《庄子义海纂微》、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和刘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为后继,一股《庄子》文学阐释的浪潮拉开了序幕。作为“艾轩学派”承继者的林希逸,十分看重“文字血脉”,因此他对《庄子》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文势笔法都做了详致的分析。他认同苏轼的辨伪观点,并从文学层面进行进一步论证。禇伯秀《庄子义海纂微》除收录了前人注解外,又独创“管见”体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作为道士的他主要从哲学层面阐释《庄子》,文学阐释不多,但每处文学阐释都一针见血、精辟独到。尤其是他驳斥了苏轼的辨伪观,认为《庄子》一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存在伪作。他分别从结构体系、语言文采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则是摒弃以儒、禅、玄等思想解《庄》的方法,独以《庄子》为根,循其本旨。他的《南华真经循本》轻训诂,少义理,主要从文章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庄子》原意。在辨伪方面,罗勉道以文字分析为依据,将《刻意》、《缮性》、《让王》、《盗跖》、《说剑》、《渔父》等六篇从《庄子》中删除,并把它们合在一起,附于《庄子》书末,名之“黜伪”,这无疑又是庄学研究中的一大创见。刘辰翁,吸收了散文、诗词、小说的评点方法,从文章笔法、意境、风格等方面对《庄子》进行分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对相关内容进行切中肯綮的评点。他的评点多从细微处入手,重视妙悟,潇洒随意,从容自然;评点文字长短不一,多则数句,少则一字,但皆直击要害,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