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庄子》文学阐释与接受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一书语言滑稽,内容怪诞,文势跳跃,富有韵律的美感,历来受到文人士子的喜爱。及至宋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文学理论研究也日趋成熟,对《庄子》的阐释也从偏训诂转为重义理,并逐渐拓展到文学方面,对《庄子》的文字、语言与篇章结构进行分析。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自少年时便读《庄》、学《庄》,而跌宕坎坷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对《庄子》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将对《庄子》思想及文学风格的接受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此外,苏轼还对《庄子》进行辨伪,他提出的《让王》以下四篇为伪作的观点对后世庄子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宋是《庄子》文学阐释日趋成熟的时期,以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为先锋,禇伯秀《庄子义海纂微》、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和刘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为后继,一股《庄子》文学阐释的浪潮拉开了序幕。作为“艾轩学派”承继者的林希逸,十分看重“文字血脉”,因此他对《庄子》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文势笔法都做了详致的分析。他认同苏轼的辨伪观点,并从文学层面进行进一步论证。禇伯秀《庄子义海纂微》除收录了前人注解外,又独创“管见”体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作为道士的他主要从哲学层面阐释《庄子》,文学阐释不多,但每处文学阐释都一针见血、精辟独到。尤其是他驳斥了苏轼的辨伪观,认为《庄子》一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存在伪作。他分别从结构体系、语言文采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则是摒弃以儒、禅、玄等思想解《庄》的方法,独以《庄子》为根,循其本旨。他的《南华真经循本》轻训诂,少义理,主要从文章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庄子》原意。在辨伪方面,罗勉道以文字分析为依据,将《刻意》、《缮性》、《让王》、《盗跖》、《说剑》、《渔父》等六篇从《庄子》中删除,并把它们合在一起,附于《庄子》书末,名之“黜伪”,这无疑又是庄学研究中的一大创见。刘辰翁,吸收了散文、诗词、小说的评点方法,从文章笔法、意境、风格等方面对《庄子》进行分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对相关内容进行切中肯綮的评点。他的评点多从细微处入手,重视妙悟,潇洒随意,从容自然;评点文字长短不一,多则数句,少则一字,但皆直击要害,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桐城桂林方氏自始迁祖方德益于宋末元初移居桐城,至明代前期家族门第渐至兴盛,不但以科第仕宦显达于时,而且于治学、诗文、习艺皆著称于世,成为江南显赫之世家大族,延至清末历二十
学位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帕慕克本人及其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论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姆关于异化的部分观点作为理论支撑,在文本细
戏曲场面指戏曲文本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是戏曲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展开的活动境况。戏曲场面不等于戏曲的“一场”或“一折”。一场戏或一折戏可以是一个戏曲场面,也可以
学位
戏曲始自民间,初时语多鄙下,长时期不被正统观念所认可。宋元南戏作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这一特征尤其明显。戏曲的散佚情况严重,可考的宋元南戏剧目多达二百余种,但现今可
光打雷不下雨的Thunderbolt  Thunderbolt(雷电)并不能算新鲜事物,Intel于2011年2月正式推出的接口技术其实早在IDF2010秋季展会上便有样品推出。以代替SCSI、SATA、USB、FireWire及PCI Express等电脑上数量繁多、性能参差不齐的扩展接口为研发目的的Thunderbolt初上市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过当前该接口主要融合PCI Express(
期刊
介绍RAID技术的基本思想 ,系统地列出了8级分类含义、技术特点及不同级的适用环境 Describes the basic idea of ​​RAID 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lists the eight 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