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优秀饮食文化纪录片,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展示出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文化元素。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这些特定的文化用词翻译方法的使用。接受美学理论作为70年代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于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该理论的突出特征是,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认为读者的参与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负载词作为民族特定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舌尖上的中国》也有着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由于其本身特有的性质,翻译时要求译者要准确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价值观等以更能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真正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无障碍沟通。 本文重点讨论了译者如何通过目的语和源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对等,进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翻译。根据奈达的五种文化分类,作者将《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主食名称,烹饪动词,菜肴名称,传统习俗以及地理名词。以姚斯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从其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文章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与文化内涵,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中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较为充分地表达出中国文化内涵意义,使观众不仅能够理解与接受中国特色文化,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的深入了解,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1.接受美学理论的三个维度如何体现在英译版《舌尖上的中国》的? 2.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译者运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3.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是如何与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的?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以及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章分别从接受美学理论,文化负载词和《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是理论介绍,首先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起源以及主要观点,包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期待视野,以及视野的融合。其次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第四章作为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以及《舌尖上的中国》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版,探讨出在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以及音译。第五章结论部分,指出该研究的主要发现,研究不足以及对将来的研究方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