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的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要求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在大量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中明确了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然而农家乐空间分布现状不清、缺乏空间规划、节约集约用地效果不佳等问题阻碍了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产业发展和现实问题的矛盾冲突中,学界也对乡村旅游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当前学者们对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和驱动因子的相关研究,还缺乏大样本和多角度的系统分析。
  鉴于此,本文围绕“如何从空间分布层面优化成都市农家乐旅游”这一核心问题,遵循“分析提出问题——明确农家乐旅游发展优势与阻碍——摸清农家乐空间分布现状——弄清空间分布驱动因子——提出农家乐旅游优化建议”的研究思路。以农家乐发源地成都市20个区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收集调查的自然、经济、社会数据,充分梳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后基于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开发者平台中抓取的农家乐POI数据,以Arcgis10.4为操作平台,借助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Getis-OrdGi*热点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地理计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空间角度对成都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明确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分异和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两个模型工具,对成都市农家乐空间分布形成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成都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形成的驱动因子,充分考虑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优势和阻碍,从规划管理者和个体经营者两个层面提出农家乐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
  (1)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优势突出,产业逐步壮大,但还存在空间分布现状不清等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成都市农家乐当前已有相当好的基础,战旗村、农科村等已成为农家乐发展的典范;其发展的优势在于——成都市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作基垫,优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并且从国家到成都市都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也遇到一些阻碍,包括空间分布现状不清、空间驱动因子不明确和缺乏整体性的空间规划。明确优势和阻碍,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便于提出更好发挥优势、减小阻碍的优化建议。
  (2)成都市农家乐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主要集中于都江堰市、彭州市和双流区等区域范围内。在水平空间上,发现成都市农家乐主要分布于都江堰、彭州、龙泉驿等郊县(县级市),占到总数的61.3%,且区县之间分布有明显不均衡,其中都江堰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19.28%;最近邻指数计算值为0.40,全域范围内农家乐呈聚集分布态势,且在多距离空间尺度下无特征空间尺度;Moran’sI指数计算值为1.0284,说明农家乐有显著的空间聚集自相关性,聚集特征明显;从分布密度来看,成都市农家乐在西北山脉集中连片分布,中部平原地区分布密度适中,东部丘陵地区零散分布;农家乐分布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中部区域主要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在与相关地理要素的位置关系上,成都市农家乐主要分布在离城市中心65km的范围内,占到总数的81.21%;同时在A级景区10km范围内集中分布,占到农家乐总数的92.88%,且倾向于分布在高等级或自然景区周边。
  在垂直空间上,海拔400~900m为成都市农家乐的主要分布范围,该海拔范围内农家乐数量占到总数的80.37%;岷山山脉和龙泉山脉上有较高密度分布,成都市农家乐有明显上山趋势。
  (3)A级景区为成都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主导驱动因子,各驱动因子在两两交互作用下驱动作用均增强。结合实际与现有研究确定的15个驱动因子,在单因子驱动作用下,区域内A级景区数量和等级与农家乐分布间驱动关系探测q值为0.7766,在15个具体驱动因子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地区平均海拔,其q值为0.1249;双因子交互驱动作用下,所有驱动因子两两间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增强,A级景区与乡村旅游特色活动交互作用最强,其交互q值为0.8984;区域内的平均海拔、空气优良天数和森林覆盖率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对A级景区这一主导因子的驱动力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综合探测结果,识别出成都市农家乐分布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优质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
  (4)综合成都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优势与阻碍、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布形成的驱动因子,分别从规划管理者和个体经营者两个层面提出了共7点优化建议。规划管理者应当:①以A级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进入行业;②遵循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合理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实现农家乐旅游科学发展;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地区吸引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④注重产业聚集,实现规模经济,但同时避免过度集中,实现良性发展。个体经营者应当:①响应政策要求,了解市场规律,避免盲目投资;②结合不同景区特色,推陈出新,实现差异化经营;③协调人地关系,严格保护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污水处理效能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也得到充足发展和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准备阶段盲目行动、建设阶段成本失控、运营期间效能不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污水处理PPP项目也缺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发展现状,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提取各阶段特征性指标,对污水处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展开绩效评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环境和资源短缺的问题,绿色建筑作为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有效手段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与一般的传统建设项目相比,绿色建筑项目通常具有更高的复杂程度,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更加繁杂。  本文通过基于文献阅读和传统经验的方法对绿色建筑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构建出了具有48个节点和681条相互影响关
学位
目前在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为了维持全球气候平衡,确保人类的生存安全,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展开行动致力于遏制碳排放的急速增长。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会造成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当下中国碳排放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一,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成为了国家、地区和每个城市寻求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
学位
为控制ニ氧化碳排放、建设生态文明,我国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节能减排,减排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建筑部门,其中又以公共建筑最为突出。因此,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进行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控制碳排放的方法,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得到实践,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碳交易机制可有效控制碳排放,激发环境资源的价值。因此,本文以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碳交易机制的
学位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最严峻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直接碳源。土地承载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土地整治作为土地利用活动重要的一环,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此大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与碳排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长时间以来,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
学位
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十多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建设进步飞快,通过考试方式录用公务员已经被广泛接受,公务员录用考试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也基本实现了“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持续开展为我国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促进了我国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激发了政府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原有的录用考试存在一定弊
学位
伴随着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中国的城乡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乡村作为城乡系统的重要组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发展出现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展振兴美丽乡村,以推动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城市和乡村地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深入探究乡村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可以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来对乡村地区
水稻作为我国的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它的种植面积变化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家和区域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的获取水稻生产信息,正确及时地掌握农作物生产状况,对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淡水资源被用于稻田灌溉。此外,稻田也是甲烷(CH4)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范围水稻种植
学位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农地流转在被提出之初,被寄予了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厚望。然而随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农地流转规模增速和农民收入增长增速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农业经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农地流转可能陷入“内卷化”和收入增长效应疲软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时期乡
学位
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面向家庭尺度的农村能源消费问题是反映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一直以生物质能源作为主要的生活能源,不仅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还造成了森林砍伐、土壤侵蚀、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推动农村地区能源消费转型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