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农地流转在被提出之初,被寄予了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厚望。然而随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农地流转规模增速和农民收入增长增速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农业经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农地流转可能陷入“内卷化”和收入增长效应疲软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切入点,也是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问题。在确定农地流转是否存在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对农户间收入不平等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讨论,厘清农地流转对资源要素的流动整合过程,深度辨析其机制发展的路径差异。成渝地区受国家政策倾斜和自身内驱动力的双重推动,成为西部地区最关键的增长极,而“大城市大农村”的社会发展格局却表现为城乡发展的相对不均衡。因此为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进行了大量农地流转探索实践。作为对已有研究的视角补充和层次丰富,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两市(区)10个乡镇(街道)39个样点村1102份农户调查问卷,采取“特征分析-影响因素-效应评估-驱动机制”的研究范式,在细致梳理研究区农户农地流转和家庭收入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比较农户转入农地和转出农地的影响因素,评估农地流转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家庭收入结构变化的效应差异,利用psm得到的反事实收入计算流转前后的基尼系数,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并综合辨析农地流转农户收入效应的驱动机制,依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其研究成果可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农村地区的农地流转政策探索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本研究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结论如下:
  (1)从农户家庭特征和农地流转特征方面,对研究区样本农户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梳理:①在农户家庭特征层面,受访农户平均年龄为57.36岁,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及以下,家庭总人口的平均数为4.32人,常年务工人数占家庭总劳动力的比例达到55.91%;承包耕地面积户均3.43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9亩,破碎程度达到2.33块/亩,平均耕作半径达到683.31m。②在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层面,流转的实际发生率达到63.16%,与农户参与流转意愿84.57%仍有差距;户均转入和转出农地面积分别为3.23亩和2.54亩,流转期限普遍在10年及以下,未约定流转年限的占23.12%;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比例高达85.98%;流转年均价格为789.75元/亩,水田流转价格略高于旱地。
  (2)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①农户个体特征层面,农户年龄显著地阻碍了农地转入行为,而正向推动农户转出农地。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对转入和转出行为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②农户家庭特征层面,家庭负担系数、常年外出务工人口、非农收入比重和家庭社保参与人数对农地转入具有明显负向影响,但也显著促进了农户转出承包农地。家庭成员政治经历对农户农地转入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未能对农地转出产生明显作用。农业培训显著增强了农户转入农地的可能性,也明显不利于农地转出行为的发生。③耕地资源特征层面,耕地破碎程度显著推动了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而家庭承包耕地面积仅对农地转出行为产生影响,最大耕作半径则对农地流转行为都不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④农户流转认知层面,农地产权认知对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负向推动作用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政府干预满意度对转入和转出行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⑤区域差异层面,村庄经济水平有助于推动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村庄地理环境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不够显著,而处于丘陵地区的农户则更倾向于转出农地。
  (3)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增长作用,但也扩大了农户间收入差距。运用基于Logit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参与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增长效应为13.1%;相较于未流转农户,转入农地对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为23.2%,其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比未流转农户高出15.0%和4.3%;转出农地对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为13.4%,家庭人均非农收入显著高出14.4%,而人均农业收入显著降低15.9%。收入差距方面,参与农地流转后整体农户基尼系数由0.3799升高为0.3895;农地流转对转出户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明显大于转入户,转入户和转出户基尼系数分别由流转前的0.3792、0.3883上升至流转后0.3852、0.3996。农户间内部收入差距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以劳动力配置为核心解释的农户家庭特征,农地流转关键变量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分别为27.91%和22.38%,贡献度排序分列第二、第三位。
  (4)农地流转的农户收入效应主要通过规模经营报酬、农地资产变现和劳动分工优化的三大机制驱动实现,且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协同作用。农地流转后转入户家庭收入增长的驱动机制主要为规模经营报酬机制和劳动分工优化机制,农地资产变现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劳动分工优化和农地资产变现的机制驱动产生,规模经营报酬机制暂未显现。农地流转实现农户家庭收入增长效应,其驱动机制不是单一的独立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共同作用与配置,形成各大机制之间的交互协同而产生的结果。
  (5)研究表明,农地流转通过对承包农地、劳动力、家庭资本等家庭资源要素进行有机流动整合配置,可有效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因此,为健全农地流转有效流转环境,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无论从政策制度建立健全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关注:第一,针对规模经营报酬机制的实现,建议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二,针对农地资产变现机制的发挥,应完善农地流转价格确定机制,提高流转市场规范化水平;第三,针对劳动分工优化机制的实现,建议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竞争力。
其他文献
土地供给约束推动城市发展进入了以存量土地再开发为主的城市更新阶段;同时,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文化创意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大量位于城区内可再开发利用的旧工厂成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理想空间场所。面对这种新的产业形势,工业用地更新的路径与成效主要取决于旧工厂文创园所吸引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但旧有的以生产为导向的区位理论已经不足以解释当前的城市发展机制,需要一套新学术语法体系来对进一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选择回归田园来放松身心。农家乐产业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真正地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等有着重大的作用。重庆市农家乐总量大、发展快,市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农家乐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学位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污水处理效能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也得到充足发展和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准备阶段盲目行动、建设阶段成本失控、运营期间效能不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污水处理PPP项目也缺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发展现状,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提取各阶段特征性指标,对污水处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展开绩效评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环境和资源短缺的问题,绿色建筑作为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有效手段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与一般的传统建设项目相比,绿色建筑项目通常具有更高的复杂程度,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更加繁杂。  本文通过基于文献阅读和传统经验的方法对绿色建筑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构建出了具有48个节点和681条相互影响关
学位
目前在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为了维持全球气候平衡,确保人类的生存安全,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展开行动致力于遏制碳排放的急速增长。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会造成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当下中国碳排放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一,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成为了国家、地区和每个城市寻求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
学位
为控制ニ氧化碳排放、建设生态文明,我国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节能减排,减排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建筑部门,其中又以公共建筑最为突出。因此,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进行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控制碳排放的方法,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得到实践,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碳交易机制可有效控制碳排放,激发环境资源的价值。因此,本文以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碳交易机制的
学位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最严峻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直接碳源。土地承载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土地整治作为土地利用活动重要的一环,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此大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与碳排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长时间以来,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
学位
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十多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建设进步飞快,通过考试方式录用公务员已经被广泛接受,公务员录用考试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也基本实现了“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持续开展为我国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促进了我国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激发了政府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原有的录用考试存在一定弊
学位
伴随着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中国的城乡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乡村作为城乡系统的重要组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发展出现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展振兴美丽乡村,以推动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城市和乡村地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深入探究乡村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可以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来对乡村地区
水稻作为我国的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它的种植面积变化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家和区域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的获取水稻生产信息,正确及时地掌握农作物生产状况,对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淡水资源被用于稻田灌溉。此外,稻田也是甲烷(CH4)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范围水稻种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