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方式对家庭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以西藏朋曲河流域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面向家庭尺度的农村能源消费问题是反映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一直以生物质能源作为主要的生活能源,不仅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还造成了森林砍伐、土壤侵蚀、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推动农村地区能源消费转型已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的数量、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家庭生计逐渐多样化,家庭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用能结构逐渐由几乎全部依赖生物质能源向以煤炭、电能等现代商品能源转变,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家庭规模、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能源可获得性、能源价格、政府政策、地理特征等因素是影响家庭能源消费选择和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然而,已有关于农村能源消费的研究中,少有关注西藏农村地区,并且鲜有研究探究生计方式变化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环境脆弱区。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普遍缺乏,广大农牧民一直以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源,过度放牧和以畜粪为主的能源消费行为已经造成了草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荒漠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等问题。同时也给农牧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农牧民的生活需求与国家宏观战略形成了矛盾,能源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协同推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藏地区农牧民生计方式逐渐由传统农牧业向兼业化、非农化转变。生计方式变化作为农村家庭响应人地关系变化的最佳选择,必然会对家庭的能源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西藏朋曲河流域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3个县702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在统计分析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不同生计类型家庭的能源消费差异的基础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为改善农牧民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缓解农牧民生活能源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朋曲河流域地区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以畜粪为主,替代能源较少,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不明显。家庭能源消费主要有畜粪、电能、液化气、煤炭等,户均能源消费总量为2101.38kgce,其中畜粪消费占主导地位,户均畜粪消费量为1907.34kgce,占家庭能源消费总量的90.76%,对生物质能源有较大的依赖性,电能、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对畜粪的替代效应不明显,户均电能、液化气、煤炭消费量仅为146.76kgce、44.96kgce、2.33kgce。不同县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数量与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户均能源消费总量上,聂拉木县>定日县>定结县,依次为3248.14kgce、1688.99kgce和1084.95kgce。随着非农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商品能源转变。定结县非农化程度更高,农牧民家庭显著降低了对于畜粪的消费,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于其他两县。
  (2)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逐渐减少,能源消费结构逐渐改善。三种生计类型农牧民家庭在能源消费总量上依次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非农主导型,户均能源消费量分别为2578.76kgce、2154.68kgce、1463.53kgce。随着非农化程度的提高,农牧户家庭的生活能源消费总量逐渐下降,生物质能源(畜粪)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商品能源(电能、液化气、煤炭)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农村生活用能逐渐向商品能源转换。I型、II型、III型农牧民家庭的畜粪消费量占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3.42%、91.04%、84.66%。
  (3)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表明,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行为受到家庭、经济、能源、政策、地理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家庭规模、户主文化、人均住宅面积、社区组织、家用电器数量、非农收入、生活补贴为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平均年龄、人均牲畜数量、人均草场面积、生产补贴、地理区位(定日县、聂拉木县)为显著正向影响。生计方式对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较大,不同生计类型农牧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对纯农业型(I型)家庭而言,家庭规模较小,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大,阻碍了家庭生计转型,不利于家庭能源结构转型;对农业主导型(II型)家庭而言,非农收入是促进其能源转型的重要因素;对非农主导型(III型)家庭而言,家庭能源消费已经呈现向高效化、清洁化转变的趋势,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增加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概率,生产生活补贴增加了家庭现金收入,从而进一步促进家庭能源转型。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选择回归田园来放松身心。农家乐产业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真正地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等有着重大的作用。重庆市农家乐总量大、发展快,市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农家乐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学位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污水处理效能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也得到充足发展和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准备阶段盲目行动、建设阶段成本失控、运营期间效能不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污水处理PPP项目也缺乏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发展现状,在共性指标的基础上提取各阶段特征性指标,对污水处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展开绩效评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环境和资源短缺的问题,绿色建筑作为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有效手段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与一般的传统建设项目相比,绿色建筑项目通常具有更高的复杂程度,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更加繁杂。  本文通过基于文献阅读和传统经验的方法对绿色建筑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构建出了具有48个节点和681条相互影响关
学位
目前在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为了维持全球气候平衡,确保人类的生存安全,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展开行动致力于遏制碳排放的急速增长。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会造成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当下中国碳排放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一,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成为了国家、地区和每个城市寻求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
学位
为控制ニ氧化碳排放、建设生态文明,我国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节能减排,减排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建筑部门,其中又以公共建筑最为突出。因此,对公共建筑的碳排放进行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控制碳排放的方法,自提出以来就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得到实践,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碳交易机制可有效控制碳排放,激发环境资源的价值。因此,本文以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碳交易机制的
学位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最严峻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直接碳源。土地承载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土地整治作为土地利用活动重要的一环,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此大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与碳排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长时间以来,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
学位
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十多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建设进步飞快,通过考试方式录用公务员已经被广泛接受,公务员录用考试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也基本实现了“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持续开展为我国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促进了我国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激发了政府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原有的录用考试存在一定弊
学位
伴随着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中国的城乡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乡村作为城乡系统的重要组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发展出现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展振兴美丽乡村,以推动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城市和乡村地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深入探究乡村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可以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来对乡村地区
水稻作为我国的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它的种植面积变化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家和区域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的获取水稻生产信息,正确及时地掌握农作物生产状况,对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淡水资源被用于稻田灌溉。此外,稻田也是甲烷(CH4)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温室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范围水稻种植
学位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穿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农地流转在被提出之初,被寄予了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厚望。然而随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农地流转规模增速和农民收入增长增速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农业经营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持续下降,农地流转可能陷入“内卷化”和收入增长效应疲软的双重困境。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新时期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