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己关系相关论文
生育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不仅是私事,还具备公共及社会属性。从“利己”到“利他”,西方社会一直以来并未能突破利他与利己的二元冲突......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政治哲学所关切的重要主题。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既涉及群体的存亡兴衰,又关乎个体的生存境遇与......
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育兼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尝试,拉开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其“新民德”之说,以划分“群”......
生存与死亡相对,与生活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人生的痛苦即源于人类对生存的困惑、对死亡的无奈以及心灵的失落,也即精神的束缚,而......
唐君毅先生认为仁心仁性是道德的根源。仁心仁性具有普遍性、以人为目的和意志自律三大特性,它决定了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并无本质区......
孔子哲学思想对先秦及其后世儒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天人关系、力命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等四个依次递进的向度,就孔......
“健全的个人主义”是胡适人生观的核心命题。胡适期望以这一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独立、积极、有作为、有尊严个体人格的确立,塑造适应......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个人意识依然强烈,但个体价值却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逐渐消解。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语言也受......
老庄面临的时代问题同样是如何从混乱走向秩序,其思想是对理想政治与群己关系的探索。古往今来,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老庄思想的......
社群关系是社会的网络.人不能离社群而索居.传统以来无论东西方皆由群而己,东方人因血缘而建构垂直的伦常关系,西方人依基督教伦理......
"群己关系"是中国社会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以古代思想家的"重群"思想到维新时期"群己和谐"思想为主要内容,最后引......
和谐成为人类的夙愿,缘于它是万物得以生长发展的最佳环境。"和"不仅意味着有序,还逻辑地蕴含着多元的诉求。多元才有所谓和谐,一......
郭象提出“安任之道”,是对君主专制的明确否定,是为了证成无为政治。这一提法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证明郭象对庄子哲学并未做出......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交际方式,即他人取向和自主取向的交际方式。两种交际方式的冲突点在于他人利益和个人自主在交际中......
针对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在20世纪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规范伦理学说——群己关系论。弗洛姆把人性作为......
群己关系理论,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从传统的儒家、道家到近现代以来的主要群己关系理论观点,从“......
<正>把群己关系由个人与集体提升到府与民这个层面上是编采的初衷透过群己关系挖掘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系这一高度由一直有思想......
莫言在《蛙》中延续了《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创作中对于历史叙事的观照,同时注重个人经验视角的对于集体记忆的书写,站在......
杜维明认为天人合一是自我实现的本体论上的依据,它为自我实现提供了宗教性及神圣性。他认为自我实现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应该......
群己关系是孔子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论题。与后期儒家哲学片面强调群体原则不同,孔子的群己观为个体生存预留下极大的开放性空间。......
《老子》'恒有欲也'与'有欲者弗居'都是在否定意义上被提及,并非鼓励人们扩张欲望。'无欲'不是为了成其......
“身”是贯串《老子》第十三章的一个关键字。章首的两个命题应句读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一命题是以“身”之为祸患来例......
<正>恩格斯曾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荣的事,什么是可耻的事,才能自觉地......
<正>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自由经济因素在不断增长。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线,市场经济运作的规范、......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
“群己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所关注的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及其制度安排,因此,“群己之......
严复的"群"观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群"的形成是从"利"的自然性到"义"的社会性的演化过程;二是"社会"不仅是"群"的内部组......
群己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生问题之一。儒家提倡能为人时则为人,不能为人时则为己;墨家和道家主张人己(己群)兼顾;杨......
群己关系是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核心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则讲求个体差异。这种群己关系的差异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具体......
从义利之辩到理欲之辩杨国荣义利之辩是儒家价值体系中的老问题。孔子而下,不同时代的儒家思想家对义利关系作了种种辩析。作为儒学......
<正> "诗言志"说是儒家美学的一大重镇,在中国这一古老的泱泱诗歌大国,其影响是久远深长的。大约在五十年前,朱自清先生专门写了《......
突破整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以个体的独立、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新型价值体系,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
<正>一、人类面对的三种关系我把人类面临的关系一分为三:一是天人关系,即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或人与对象的关系。对此,有董仲舒的天......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
<正> 关于二程的“天理人欲之辨”,即其理欲观,学术界已作过不少研究。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程理欲观的本有命题和概念作......
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本位实质上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本位。伦理本位存在着整体对个人进取心的抑制,个......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
"公共性"是一个现代性范畴,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公共性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我们可以对公共性做这样的一般概括:公共性是指人与人之......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并将其上升为官方哲学,提出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儒家价值体系由先秦向封建正统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