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醫药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适时组织遴选部分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综合医院,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辐射带动全国整体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提升等内容。
  “接下来,将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室,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室,同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力度和中药房设置。在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强化中西医协作,让患者在临床科室就能接受中西医联合诊疗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严华国说,“对临床类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同时组织开展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聚焦癌症等重大疑难疾病,力争在5年内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制度化


  综合医院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骨干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
  早在2016年,在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中,中西医并重方针就反复被强调,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近年来,在国家对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中医药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丰硕成果。
  “在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与西药协同开展医疗救治,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重要贡献。”严华国说。
  他介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治疗以中医药为主,做到中医药早服应服尽服,降低了向重症发展的可能性。
  “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我们组建了中西医联合诊疗团队,建立中医会诊和联合巡诊制度,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有效地减缓了重症向危重症的发展,降低了病死率,最大程度提高了救治效果。这些做法已经成为各地针对疫情进行医疗救治的标配。”严华国表示。
  他强调,三部门出台的意见,目的是为了推广疫情防控中总结形成的“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截至去年底,全国基层中医馆总数达到3.63万个,85.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1%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馆,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的诊疗量占40%以上。
  “‘十四五’期间,我们力争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闻得到中药味,感受得到中医药文化,接受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严华国说。

中西医协作


  意见要求,综合医院要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临床科室要强化中医类别医师配备,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鼓励针对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组建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科室。
北京中医专家到县域医院义诊。图/王彪

  综合医院要加强科室间及同中医医院间的中西医协同攻关,找准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介入时机,研究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高原病防治和微生物耐药问题等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和中西医协同工作开展得比较普遍。“我们医院拥有晁恩祥、许润三两位国医大师和一批国医名师,中医类医师占全院医师的17%,中医类床位500多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年诊疗量占全院工作量的1/3。”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
  宋树立介绍,中日友好医院通过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大量中西医协同的服务。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参与制定国家中西医诊疗指南,派出专家参加国家专家组指导地方开展中医药的救治工作。呼吸医学中心晁恩祥国医大师团队为全国近百名重症患者提供了远程诊疗。
  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为每位名老中医配备工作室和传承徒弟,总结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开设特色专病门诊89个,遴选30多个优势病种在全院推广使用协定处方,承担国家教学和科研任务。
  “我们是唯一一家既承担西医的规培任务,又承担中医的规培任务,是唯一一家综合医院。在科研方面,我们承担400多项中西医协同领域的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课题,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发展。”宋树立说。
  据宋树立介绍,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了中西医联合门诊和联合查房,有中西医联合门诊的专门号源,患者挂号后有一个中医师、一个西医师共同为病人诊治,大大方便了患者求医。
  “我们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引进,发布了面向全球的人才招聘启事,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中日友好医院团队,一起做好中西医协同的医教产学研管各方面工作,为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医疗服务。”宋树立说。
其他文献
6月1日上午,院線电影《王杰》开机仪式在山东金乡县王杰纪念馆举行,英雄王杰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金乡县是其故乡。  金乡是鲁西南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或生活的足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乡县努力走出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福祉持续增
中秋临近,各大商场超市早早地将中秋月饼摆放在了显眼位置。  近年来,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下,月饼豪华包装、过度包装的现象少了很多。包装是外在面子,文化是内在里子,一些月饼厂家在要“面子”的同时更注重起“里子”,正向着健康、好吃下功夫。创新牌如何打  辽宁沈阳的孙先生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在中秋节前两个月,他就开始筹划如何定制月饼礼盒了。“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传统食品,它不单纯是一种食品,还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未来高考将更侧重考查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在这些素养和能力当中,历史解释是最核心的能力和素养之一。本文尝试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2016年以来全国卷的历史高考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培养策略。  一、历史解释的内涵及基本组成要素  对于历史解释的内涵,许多历史学家和著作对其进行了界定。如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就是使过去的人和事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史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  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力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  到建党100周年时,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历史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其中,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分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大模块。从设置类别上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旧课标的必修课程大致相似,以专题式呈现,专题内部依据时序表述,但内容方面已是大相径庭。面对新形势、新教材、新标准,教师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对顺利开展历史教
2020年最后一天,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中国疫苗上市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也为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一款疫苗的成功,除了科学家刻苦攻关外,也离不开那些勇敢站出来率先接种,以检验其成效的志愿者。  2020年3月末,首批百余名志愿者撸起袖子、伸出手臂,接种了国产新冠疫苗,人们纷纷称赞他
一、问题缘起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原本常用的“民族融合”一词完全被“民族交融”所替代。进一步翻阅课程标准,才发现早在201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民族融合”就已经变了面孔,只是未引起我们的关注而已。不仅初中课标、教材做了修改,高中课标也悄然跟进。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是只见“民族交融”,不见“民
在现代公共预算管理中,政府预算是以部门预算为基础進行编制。部门预算中包括了预算部门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因此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为基础。  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在组织机制上建立了以预算部门为责任主体,预算单位的主管部门为管理主体,财政部门及各级人大为监督主体的组织模式,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正逐步完善绩效目标制定、绩效监测、绩效评价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灵魂”,是历史教学的“根基”,更是历史教学评价的“标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尝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3节《罗马人的法律》为例,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地生根。  一、教学主题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教学主题决定课堂教学的立意和思想高度,是教学环节得以展开的主线,更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1.确定主题。罗
一线养老医护服务岗位的用工难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养老服务行业。  近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李明华是一家位于河北廊坊的医养机构的招商人员,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通知的出台,一方面说明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关注养老产业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说明养老产业缺少医护人员的问题已明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