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弹性波动力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开展的一种课堂教学,具有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自主性、学生知识获得的实践性及素质提升的综合性等特点。本文在探讨研究性教学特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创建了高校专业课程—— 《弹性波动力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场景模式。实践证明,该授课模式对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特性 弹性波动力学基础 场景模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48-02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其目标在于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更多集中在诸如“创新杯”、“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科研计划等“第二课堂”来开展,而通过专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来实施研究性教学尚不普遍。于是,大部分高校学生被排除在发现、探索、研究之外,继续接受着传统的以知识灌输型为主的教学,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科研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已无法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通过一门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的进行探究性学习,一直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探索的目标。
  1 研究性教学的特性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与传统的被动接受性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特性。
  1.1 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有一套规范的标准和预期的答案,而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怎样进行论证,而不是要求得到统一的答案。在教学时空上,不再局限于课堂,可根据需要到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甚至可以深入社会进行调研。
  1.2 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地对教材章节进行取舍,重点突出,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導下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地完成专题研究过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在能力。
  1.3 学生知识获得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有利于改善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研究性的教学中,有的研究专题包含多个子题目,需要群体合作,集思广益,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社会合作意识。
  1.4 学生素质提升的综合性
  研究性教学的内容通常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甚至兼有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因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可归结如下几点。
  2.1 实施研究性教学能促进创新教育理念的建立
  汪劲松等[2]认为,“创新”与“研究”密不可分,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相对应。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与推行创新性教育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李皓[3]认为,高校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是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心理氛围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种教学更易被他们所接受。[4]研究性教学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2.2 研究性教学更利于教学资源和科学研究的融合
  高校研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有效途径,高校里优秀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多的科研团队,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这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性教学能使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研究性教学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对新知识、新问题和网络新技术等各种挑战,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为了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行为,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研究报告、社会调查等,这类考核方式比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更灵活、更人性化。
  3《弹性波动力学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场景模拟
  《弹性波动力学基础》课程是我校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基础核心课,该课程理论性强,涵盖的内容广泛,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为了提高授课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有效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创建并实施了研究性教学模式。
  首先,笔者设定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总纲要,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确定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例题探讨为辅,以专题项目研究为手段,以构建自由命题为训练,突出新知识获取、工程实践、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2)课堂教学重点采取启发式模式,有选择地向学生进行讲解。针对某些重要概念,采用创设科学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知识→形成能力等步骤,引发学生积极发散型思考。(3)采取研讨教学法讲授典型例题,激活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例题研究中的重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给出解决方案。(4)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特定专题项目提前几个周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集体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将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进行课堂汇报,由老师及其他学生组成评委会进行质疑和评分。(5)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当前弹性波动力学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波动专业知识,研究一个实际工程问题;也可以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构思一个新颖的习题,自编程序后用计算机求解。(6)采用综合性考核方式,如学生的《弹性波动力学基础》课程总成绩可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闭卷考试占40%,专题项目研究结果占20%,自由命题训练占20%,平时作业占10%,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占10%。   下面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曾经实施的一个教学案例。在讲授《弹性波动力学基础》课程的第1~2课时中,笔者首先通过幻灯片演示了有关波动问题的几个简短录像,由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然后笔者引入动力学知识,并向学生讲授弹性波动力学的发展历程。在讲授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弹性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笔者在适当的时间加入如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弹性动力学问题的特征、弹性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动力学问题与静力学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弹性与塑性的界定等。对案例笔者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学生。在这一时段,学生可以围绕上面的某一主题,实现与以前所学专业课程(如弹性力学、理论力学、塑性力学等)的自然衔接与融合贯通。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索有用信息,把握各种信息间的关联性。随后由笔者主持讨论活动,给每个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了成果。最后,笔者对大家的课堂活动做一个简单讲评,也请一些学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以调动学生今后的活动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这次授课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基本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不应该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过程,而应该是放手给学生展示和动脑筋创造机会的过程。
  4 结语
  国家教育部[2005]1号文件中强调“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这向高校明确提出了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要求,研究性教学也由此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高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具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以及实现教学相长等功能,必将成为高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研究性教学探索,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特别是培养出更多具有研究性思维、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145(7):37-38.
  [2] 汪劲松,彭方雁,汪蕙,等.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26-28.
  [3] 李皓.研究性教学与教师角色的更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8(3):251-253.
  [4] 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5):70-72.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相当重要,其英语教学不同于小学的基础教学,初中的知识掌握,高中的应试教学,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情境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从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 英语 情境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
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其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本文从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社会理念出发,分析了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功能
针对处理器的温度管理问题,在操作系统层次上提出一种轮转调度算法,改进基于门限温度的调度算法,并在Linux内核中实现了这两个算法。将SPEC2K进行分类并组合成不同冷热特性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