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转贴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得到平衡发展,两大脑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开发主要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鉴于此,我发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优势,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一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开齐开好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三是调整分组实验的时间,改新课后的验证性实验为新课中的探索性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通过调整,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学法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多用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承载者,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学生自主性长期受到压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差,习惯于死记硬背。因此,我总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着眼于教学主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重新建立读书思考的习惯,逐渐提高阅读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越位,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真正地自主学习。而防止教师“越位”的有效措施,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
“空白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要认识到交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参与前的素质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六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归纳;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
总之,自由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和重要保障。有了自由,才能自立;有了自主,才能创新,才谈得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转贴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得到平衡发展,两大脑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开发主要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鉴于此,我发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优势,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一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开齐开好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三是调整分组实验的时间,改新课后的验证性实验为新课中的探索性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通过调整,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学法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励、组织、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多用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承载者,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学生自主性长期受到压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差,习惯于死记硬背。因此,我总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着眼于教学主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重新建立读书思考的习惯,逐渐提高阅读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越位,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真正地自主学习。而防止教师“越位”的有效措施,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
“空白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要认识到交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参与前的素质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六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归纳;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
总之,自由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和重要保障。有了自由,才能自立;有了自主,才能创新,才谈得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