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调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思维能力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等。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供他们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思维 自信 激励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互相激荡,政治多元化趋势持续发展。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往往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初中新生特点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到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具体到历史学习,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又有其特殊性。初一学生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不很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 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战争故事等)。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1、掌握概念。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
2、比较和对照。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高水平发展。
3、抽象概括。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习中不 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 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 枝节发表感想,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 象概括能力还较低的缘故。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根据以上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1、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 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 量要大,教师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 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 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平,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与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
2、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信。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我们的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 也常常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此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思维得不到良好发 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 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有调查材料表明:世界著名人士的成长全是由于后来的教导和关注而发展了他们的能力的[12]。可见,教师的信任、关心、鼓 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传授知识要与问答讨论相结合。中国历史的教学内容上下五千年,丰厚博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一节课时间跨度短则 数十年,长则数百年,上千年。知识点多,知识的讲授就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地讲授,学生总是囫囵吞枣地听讲。殊不知,不理解的记忆基本上等于无效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教学内容越多,越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越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思维 自信 激励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互相激荡,政治多元化趋势持续发展。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往往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初中新生特点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到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具体到历史学习,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又有其特殊性。初一学生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不很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 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战争故事等)。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二、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1、掌握概念。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
2、比较和对照。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高水平发展。
3、抽象概括。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习中不 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 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 枝节发表感想,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 象概括能力还较低的缘故。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根据以上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1、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 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 量要大,教师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 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 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平,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与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
2、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信。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我们的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 也常常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此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思维得不到良好发 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 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有调查材料表明:世界著名人士的成长全是由于后来的教导和关注而发展了他们的能力的[12]。可见,教师的信任、关心、鼓 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传授知识要与问答讨论相结合。中国历史的教学内容上下五千年,丰厚博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一节课时间跨度短则 数十年,长则数百年,上千年。知识点多,知识的讲授就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地讲授,学生总是囫囵吞枣地听讲。殊不知,不理解的记忆基本上等于无效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教学内容越多,越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越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