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的爱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彷佛是一个约定,两张汇款单又如期而至。
  1月16日,重庆日报社再次收到“2013年度感动重庆人物特别奖”获得者尹明的资助款。
  一张金额是1400元,汇款注明写着:请转交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谷巧玲家,2014年上半年资助款。一張金额是900元,汇款注明写着:请转交巫山县官渡镇雷坪小学王迎春,2014年上半年资助款。
  汇款地址都是“中山三路3000号”。
  还是那个虚拟名字,还是那个虚拟地址——14年来,尹明就像一个隐形人,用模糊的身影,风雨无阻地书写着大爱传奇。
  缘起巧玲
  1997年,谷巧玲的两个“天”塌了。
  一个“天”是母亲——因重度风湿性关节炎而瘫痪在床。
  一个“天”是父亲——在某个清晨消失无踪,杳无音信。
  这一年,谷巧玲才满九岁。
  这个家庭就要崩塌了:谁来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谁来看管刚学会走路的妹妹?谁来打理快要枯死的庄稼?
  九岁的巧玲站了出来——为了养家,她选择了辍学。
  没有锄头把高的巧玲,只能依靠身体重量,借助杠杆原理一点点耕耘山中薄田。
  每月两元钱的电费实在“太贵”了,巧玲就把家里的电线剪了,点起了煤油灯。
  在一个母亲呻吟不止的清晨,巧玲将一头黑发齐根剪断,换回几瓶止痛片和几斤盐巴。
  …………
  九岁女孩,就这样撑起了一个家。
  1999年12月,《丰都周报》编外记者陈仕龙,偶然了解到巧玲家的状况后,立马赶去采访。
  采访结束时,陈仕龙问:“你最想让我帮你什么?”
  巧玲眨巴着眼睛道:“我想读书。”
  回到家,陈仕龙一口气写下《11岁孩子早当家,卖掉头发买盐巴,“我要读书”声声盼,祈求社会帮帮她》,发表在《丰都周报》上。
  2000年1月5日,《重庆日报》以“读者来信”的方式,编发刊登了该文——《谁能圆你求学梦》。
  在报纸呼吁下,一批信件、捐款接踵而来。
  这批捐款中,有一张是委托重庆日报社转交的邮政汇款单——“请转交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二社谷巧玲小朋友”。
  汇款金额:300元。
  汇款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3000号。
  汇款人:尹明。
  漫长坚守
  “借助捐款,我又走进了学校。”巧玲眼里闪着幸福的光。
  不过,潮涨必有潮落。当新闻晕轮效应过后,捐助的潮水迅速消退。
  “很快,我们的生活又恢复到原状。”巧玲眼里的光芒黯淡下来。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那段时间,巧玲经常望着天空发呆。
  天空沉默不语,巧玲再次想到了退学。
  恰在此时,重庆日报社又转来一笔汇款。“三个月后,尹明爷爷又寄来了300元。”巧玲高兴得手舞足蹈。
  惊喜还没有结束。
  “再过了三个月,尹明爷爷又寄来了300元。”巧玲说。
  这时,巧玲突然想起了什么,钻进柜子翻找起来。
  她找出了尹明半年前写的一封信:“巧玲,从现在起,我将每月给你寄100元生活费,希望尽我微薄之力帮助你这个坚强的孩子圆求学梦……”
  读着信,巧玲眼泪扑簌簌掉下来:“是真的,是真的……”
  素未谋面的尹明,就这样给了巧玲一个无声的承诺。这个承诺,像一颗远星,在暗黑的夜晚,照亮了巧玲前行的路。
  “我就像快淹死的人抓住了一块木头。”巧玲说。
  2006年,《重庆日报》报道了巫山官渡镇王迎春的故事。迎春与巧玲有着近乎相同的际遇:父亲瘫痪,母亲出走,下有弟弟,一人挑起养家重担。
  从此,尹明每次资助的对象便多了一个。
  一年,两年,五年……尹明的汇款,总是如约而至。
  “最初每次是300元,现在是1200元。”巧玲说。
  这一笔笔汇款,帮助巧玲走过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我常常想,没有尹明爷爷,我的人生会不会完全不一样呢?”巧玲眼里蓄满泪水。
  如今的巧玲,已是一名抢手人才,先在北碚工作,后被一家公司挖回丰都。
  哲人说:世上最难的事是坚持,而最最难的事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坚持。
  但尹明一做就是14年——他以自己的执着,守护了两个不幸的家庭。
  深沉的爱
  2000年,尹明面临一场大手术。
  在手术可能失败的情况下,他给家人交代了“遗嘱”:如果手术失败,务必将今年资助款全部寄出。
  “这些,我们都是后来从信中才知道的。”巧玲翻出一叠信纸。
  有一张是2000年4月,尹明写给巧玲的。
  “前不久动了一次手术,术前专门交待家人,如果手术失败,务必代我将今年的资助款全部寄出。好在如今已过危险期,我的资助方式不变,并持续至2002年退休时为止……”
  以60岁退休计算,尹明那时已经58岁。
  尹明的身体状况,似乎一直不太好——这从他2009年写给巧玲的信中可以看出。
  “早就说给你写信,但因白内障严重,尚未手术,写字困难因而拖延至今……”
  前几年,他写给巧玲的信,都是蝇头小楷,工整犀利。而这次,字迹潦草凌乱,五成溢出方格。
  “显然,尹明爷爷正深受折磨。”巧玲眼睛红了。
  即便如此,这封信仍写了足足三页。
  “我最喜欢2003年春节了。”巧玲说。
  那年春节,巧玲家收到了尹明寄来的包裹,里面叠着衣服和信件。
  “这一次多寄了300元,可采购年货,剩下的给两个孩子当压岁钱……”   “衣服很合身,尹明爷爷肯定费了不少心思。”桃花爬上巧玲脸颊。
  尹明一直关心着巧玲的成长。
  “不必为成绩‘不冒尖’而不安,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上有很多不利因素。”
  “能顺利考上初中和高中,說明你已经尽了很大努力,应感到自豪。”
  …………
  平实信文中,透着浓浓真情。
  “很慈祥很慈祥,就像我的亲爷爷。”巧玲说。
  “尹明爷爷也给我写了信的。”已在广东工作的王迎春,仍像孩子般和巧玲“争宠”。
  我们无从猜度,一位花甲老人,会经历怎样的生死病痛,才会留下如此动容的嘱托。我们更无从知晓,一个濒临生死考验的人,需要胸怀怎样的大爱,才会割舍不下素未谋面的小女孩。
  但我们确切知道,他给这两个家庭带去了无数欢乐。
  寻找尹明
  “尹明爷爷,您在哪里?”巧玲常常在心底询问。
  巧玲按信上地址,给尹明写过很多次信,但都因“地址不详”被退了回来。
  一个人,14年坚持,47笔善款——不光是巧玲,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好心人是谁。
  于是,《重庆日报》记者开始了寻找。
  手中线索,是一张张汇款单。
  第一张汇款单,留的地址是“重庆市中山三路3000号”。
  “中山三路如果有3000号,就铺遍大半个渝中区了。”两路口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冉红说。
  记者们一声叹息。
  “不过,我们街道以前有个中山三路社区。”冉红说。
  记者们兴奋起来,可一查,这个社区连300号都没有。
  “这个社区已经拆了,不然可以查3号或30号。”冉红说。
  记者们又盯上另一个地址——一张汇款单留的地址是“弹子石正街77号”。
  “这是个真实地址,就在我们辖区,但已经拆了。”弹子石街道石桥社区党委书记刘红英说。
  记者们一片惋惜。
  刘红英突然想起什么,打开电脑,调出一张表格。
  弹子石正街77号以前住户的信息全在上面——这是一个集体门牌,涵盖7户13口人。
  “除去年轻人,其他人无论文化水平还是字迹,均与尹明不吻合。”刘红英说。
  记者细细审视汇款单,又发现了新线索——这些汇款单上分别盖着“中山二路邮局”“解放碑邮政支局”“陪都邮政网点(南岸区)”的印章。
  记者一一前往查询,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对尹明确实没有印象。
  从渝中区中山二路、中山三路、解放碑,到南岸区南坪东路、弹子石,尹明为了“隐名”,在主城区地图上,画出一个U型足迹,像一条神秘的微笑曲线。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没找到尹明,似乎很遗憾。
  但邮政储蓄银行解放碑支行支行长陈晓敏说得好:“既然尹明选择了行善不求名,那我们就尊重他吧,这是对他最好的支持。”
  传递大爱
  2007年8月,记者给巧玲送去汇款单。
  “家里境况好多了,不能再用爷爷的钱。”巧玲坚决拒收。
  “你不收,我们退不回去啊。”记者说。
  巧玲沉默良久,说:“那帮我转赠了吧!”
  记者将这笔善款,转赠给了两个即将辍学的小女孩——张蕾和杨开文。
  刚满18岁的巧玲,以最动人的方式,完成了她的成人礼。
  当年12月,巧玲给两个小女孩写了一封信。
  两封不同的信,有一个相同结尾:“我们唯一能报答他的,就是尽快成长起来,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
  巧玲懂得了:对尹明爷爷最好的报答,就是传递善行。
  受尹明感染的,并非巧玲一人。
  “会里有1000多张寄不出去的收据,这些匿名捐赠者往往只留下一句话:只要这钱能做好事,别问我是谁!”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冯秀文说。
  这里面,有人化名为“艾兴(爱心)”,有人化名为“魏海(为孩)”……
  2000年,尹明已经58岁,至今年,已是72岁。
  终有一天,这个感动我们的人会逝去,他的汇款将划上休止符。
  我们对他最大的敬重,就是像巧玲、艾兴一样,接过接力棒,传递善行。
  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围观不语、普遍冷漠、道德缺失……这些我们曾经愤愤不平的东西,却在悄然成为我们一些人共同接受的“潜规则”。
  哲人说:不要一边诅咒黑暗,一边加入黑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更多的人用善行和义举,传播道德与正义。
  很多人以为,公益慈善那是富人的专利,跟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其实,行善并不难,并不是所有善举,都需要捐金无数或经历生死考验,它可以是一杯水、一把力、一元钱、一个电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善行没有大小。由善出发,我们每个人就是最美的。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建筑物有多少,而在于爱心有多少,一座魅力城市首先是一座爱心城市。
  让我们一起来传递“尹明”之爱,为这座城市增添幸福与温馨。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前不久,编辑部收到一位乡镇干部的来信,信中反映了当前做群众工作遇到的一些困惑。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又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大社会难题。鉴于此,本刊约请两位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同这位乡镇干部进行了一次交流、沟通。    编辑同志:  你好。  我是渝东南某县的一名乡干部。近年来,我在做群众工作时,越来越力不从心,好像自己越来越不会做群众工作了。  前些年,只要把
【印象】  阳春三月,见到两鬓微白的杨方华,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厚重、踏实。  说起街道发展,他头头是道;可一说起自己,他腼腆不语。旁边一位同事忍不住吱声:“杨书记离开广兴镇时,群众拦道,不让他走。”  一个受群众爱戴的干部,工作肯定很忙。但令记者意外的是,杨方华一脸轻松:“我在市委党校学习两周了,街道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  “身为‘一把手’,那么多公务要处理,真能放下手头的工作潜心学习?”记者追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中,有一个词是“关键少数”。自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以来,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此
看了2010年第1期《当代党员》报道忠县水务局干部王永才的事迹,深有感触。王永才以王进喜式的作为,形象验证了“政声人去后”这句名言。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副广为人知的对联,为如何正确评价为官者的政绩提供了一个还原途径。  对为官者的政声,由于所处角度不同,其上级、下级与老百姓的评价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而在位与不在位的差别则更大。  然而,毫无疑问,最接近真实的政声,最终来自
2014年10月13日,奉节县双乳峰山庄。  “从订单量来看,3个月多了200多个。”山庄老板柯耀明心里乐开了花,“9月底一盘算,入住率竟比去年上涨了50%。”  谈及订单增长的奥秘,柯耀明说:“主要是搭上了电商的快车。”  2014年6月,柯耀明得知市扶贫办搭建了重庆村游网。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柯耀明拨通了该网站的联系电话。  “挂上网没几天,就有市民下了订单,效果好得很。”柯耀明说。  与柯
最近,《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榜单。“获得感”一词位列其首。  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由此迅速流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心为导向深化改革,就是人民群众收获“获得感”的最佳方式。  为谁改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人民
我发现一个重大秘密,孙书记明确表态——需要情妇。  眼下的事情,正是考验我这个年轻同志政治素质的时候。这个发现说来也巧,我在办公楼档案室里找东西,意外地发现一桌子灰中间用手指写了几个字“需要情妇”,字体潇洒苍劲,非常潦草,很像是书记的字!我吃了一惊,推了推眼镜,字迹笔划上已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看来写了有些时日了,不知道有没有别的同事见到过。我赶紧回办公室对照笔记,虽然“情妇”二字由于太过潦草,
不能迟到。这是小时候母亲常常用训诫口气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就像小时候种的牛痘,几十年过去了,印还在那里。  那时我还没上学,母亲每天出工,无论她去哪里,我横直爱跟着,不管耽搁她多少时间和活路。  夏天,日头毒辣。为了让我躲避恶毒的日头,母亲不再让我跟着她到田间玩。第三天,我拽著母亲的衣角,死活要跟她去挞谷子。母亲说,日头太大,小孩子不能去晒,会生病,还会耽搁大人的活路,让我快放手
甘肃省庆城县通过推行“选、看、评”机制,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做到让民做主。  2010年,庆城县在15个村进行“公推直选”,由群众选举村党支部书记。选举大会由本村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参加,公开演讲答辩,当场公布分数,从87名候选人中选出了15名村党支部书记。目前,庆城县由此选举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到44名,占全县村党支部书记总数的1/3。  在村级财务监督上,慶城县推行“村财乡管”,
大操大办少了  2016年1月6日,我参加了一次朋友的婚宴。  婚宴酒楼门口,除一幅婚纱照外,既没有助兴的乐队,也没有豪华的迎娶车队。  大堂里,赴宴的客人也不多,显得冷冷清清。  “结婚就这么一次,怎么不办得风光一些?”我问朋友。  “结婚就是一个形式而已,我们想省点钱好好过日子呢!”朋友说。  我粗略数了一下,酒席总共15桌,菜品全是家常菜。  “婚宴像这样办多好啊,人轻松,经济压力又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