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同意你自卑

来源 :中学生博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夏天,也就是我高考过后的那个暑假,一名同学来我家玩耍,问起毕业照的事:“相片上怎么没有找到你?”当时,我撒谎说因事迟到,没能赶上合影。其实,老师和同学们在楼下集体照相的时候,我一个人藏在教室内,透过窗户玻璃偷偷看他们……
  那时,我已经是个深深自卑的人,因为上学,因为考试,因为我是一个彻底失败的学生。那个暑假我过得很痛苦,很阴暗。作为两位教师的儿子,我的前途完全陷于迷茫。那个时候,考大学就是一个高中生的一切。每当我听见父母谈论谁家的孩子分数达线,即将被某某大学录取,我的自尊心就濒临崩溃。这种压抑的心境使我厌倦自己,进而厌倦一切。我不愿见人。
  每年暑假、寒假,乡下的姑爷都要来我家做客。那天,我得知他又要来,便提前出去,漫无目的地走到城外的一座大桥下。桥肚很阴凉,人迹罕至,是我存身的理想场所。桥上不时驶过一辆汽车,轰轰隆隆的,我的心却渐渐趋于安静。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缓缓流过的河水。我的清醒是在一小时后。河对面的桥肚下爬起一个人。河面大约十米宽,所以,我能清楚地看见他—— 一个流浪汉,一个乞丐。他蓬头垢面地从一堆脏铺盖上爬起来,慢慢走到河边,洗脸、喝水。他一直在那边的桥肚下睡觉,我居然没有发觉。他捆起铺盖,背起来,慢慢消失在远方的街口……
  当看不见那个流浪汉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心中的悲恸莫名地爆发出来,只是,我没有哭出声。作为高中毕业生的我,已经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对人生也有了一点肤浅的理解,之所以没将自杀付诸实施,除了因为勇气不足,还因为夏洛蒂·勃朗特写在《简·爱》中的一句话:有的人不怕死,却害怕活着……如今想来,当时的我确实简单得可笑,可是身处其间的时候,真的无法自拔。
  那天,我从桥肚下往家走的时候,已接近傍晚。我想,姑爷一行可能已经回去了。推开家门,我愣住了,姑爷还坐在堂屋。我内心很紧张,想回头就走。但是,姑爷叫了我一声。硬着头皮陪姑爷坐了一会儿,然后回了自己的书房。姑爷是位憨厚的农民,他的安慰之辞也不会出乎我的预料,我尊敬他,却不会用心听他的唠叨。当天晚上,父亲很生气地说:你怎么对姑爷那样?他几乎等了你一整天,为的就是和你交交心!我解释说不想见任何人。父亲说:我知道,你自卑!谁同意你自卑了?除了你自己。
  多年后,我在回忆夏洛蒂·勃朗特和父亲的话时,还想起阿德勒,一个奥地利心理学家,他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成功者离不开自卑,他们必须在自卑的动力驱使下,走出自卑的阴影,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找到生命的补偿。所以,我走到了今天,并且一直在努力,因为我期待着明天的成功。
  (蓝然摘自《徐州日报》)
  编辑/付洋
其他文献
1995年的一天,12岁的加拿大男孩魁克·柯伯格在家翻报纸,忽然看到一张新闻图片:一个巴基斯坦儿童情绪激昂地站在台上演讲。读下去才知道,原来这孩子名叫伊克巴勒·马西,曾是个童工。他被解救以后,以亲身经历到处呼吁“抵制童工”。就在演讲完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他被人枪杀,年仅12岁。  柯伯格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他在想:我12岁,他也12岁,为什么我们两个人的境遇如此不同?第二天,他把那份报纸带到班
這些天,儿子怪怪的,蜘蛛似的整日粘在网上。我暗自纳闷:他在聊天、玩网游,还是看动画片?  下线之后,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说话,他也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这些年来,我们彼此信任,相处默契,我在等待,他亲口告诉我缘由。  他没有辜负我,谜底终被揭开:他见我经常发表文章,便下定决心,要与老妈一比高低。于是,将自己的作文,贴在一家儿童刊物的约稿网上。一次,两次,不停地失败,可他不服,得到了编辑的指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