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领者,教师要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精彩呈现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4-02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要把文本主义的教学转变为活动式教学,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每一节课都精彩无限。笔者从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多年,现以自己的教学实际为例,浅谈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情境教学,精彩导入
一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带领学生去开启宝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放射出独特的光芒。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精心创设的情境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足迹》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大屏幕展示画面: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教师深情地解说:六年前,在座的各位同学曾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爱,欢快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课堂上,我们专心听讲,认真学习,就像一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就像是雏鹰展开了理想的翅膀;在艺术节上,我们施展才华,纵情歌唱,在嘹亮的歌声中我们健康成长……这样的音画相配合的场景,很快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立即跟上了教师引导的步伐,为顺利进入回顾难忘的小学生活,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作好铺垫。
二、信息技术,有效辅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写道,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利于展现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参与,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学场景带来的心灵震撼,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手拉手》一课时,教师需为学生展示出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创业、旅游等情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效果很好。当学生们看到大街上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比比皆是,一些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正是我们熟悉的商品,爸爸的手机、妈妈的手机、路上的小汽车等都是外国品牌,学生已经感受到在我们生活中外国产品的存在;随后大屏幕展示出《猫和老鼠》、《哈利波特》、《加菲猫》、《蜡笔小新》等,同学们更加精彩且熟悉的画面,在文化领域的中外交流体现出来的同时,学生们也真正认识到了“我中有你”。
三、联系生活,结合实际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身边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资源。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在活动三“节水行动尽在你我他”中,可指导学生就浪费水的具体情况展开调查:家里洗米的时候一般淘几遍?每淘一遍要多少水?淘米水最后去哪儿了?淘米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家里或学校的水龙头有没有漏水的现象?如果漏水,用杯子量一下,一个小时会漏多少水?一天会漏多少呢?对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调查、思考与解决,让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为生活而服务。
四、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是要学生全员共同参与的过程,倡导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依据座位划分成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学习,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学生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同时对同组同学又是一种思想启迪,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的解决省时又高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有时我们还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教师的评价和鼓励成为深入学习的催化济,促进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顺利开展。
五、尊重个性,共同发展
学生因为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个人阅历、性格爱好等不同,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还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正视差异,区别对待,会让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调动起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因精彩而高效。
参考文献:
[1]邱国祥.情趣生动的课堂 有效高质的教学[J].学周刊,2011,(17).
[2]张淑梅.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点[J].吉林教育,2011,(05).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精彩呈现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4-02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要把文本主义的教学转变为活动式教学,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每一节课都精彩无限。笔者从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多年,现以自己的教学实际为例,浅谈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情境教学,精彩导入
一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带领学生去开启宝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放射出独特的光芒。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精心创设的情境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足迹》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大屏幕展示画面: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教师深情地解说:六年前,在座的各位同学曾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爱,欢快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课堂上,我们专心听讲,认真学习,就像一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就像是雏鹰展开了理想的翅膀;在艺术节上,我们施展才华,纵情歌唱,在嘹亮的歌声中我们健康成长……这样的音画相配合的场景,很快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立即跟上了教师引导的步伐,为顺利进入回顾难忘的小学生活,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作好铺垫。
二、信息技术,有效辅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写道,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利于展现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参与,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学场景带来的心灵震撼,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手拉手》一课时,教师需为学生展示出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创业、旅游等情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效果很好。当学生们看到大街上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比比皆是,一些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正是我们熟悉的商品,爸爸的手机、妈妈的手机、路上的小汽车等都是外国品牌,学生已经感受到在我们生活中外国产品的存在;随后大屏幕展示出《猫和老鼠》、《哈利波特》、《加菲猫》、《蜡笔小新》等,同学们更加精彩且熟悉的画面,在文化领域的中外交流体现出来的同时,学生们也真正认识到了“我中有你”。
三、联系生活,结合实际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身边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资源。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在活动三“节水行动尽在你我他”中,可指导学生就浪费水的具体情况展开调查:家里洗米的时候一般淘几遍?每淘一遍要多少水?淘米水最后去哪儿了?淘米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家里或学校的水龙头有没有漏水的现象?如果漏水,用杯子量一下,一个小时会漏多少水?一天会漏多少呢?对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调查、思考与解决,让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为生活而服务。
四、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是要学生全员共同参与的过程,倡导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依据座位划分成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学习,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学生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同时对同组同学又是一种思想启迪,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的解决省时又高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有时我们还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教师的评价和鼓励成为深入学习的催化济,促进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顺利开展。
五、尊重个性,共同发展
学生因为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个人阅历、性格爱好等不同,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还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正视差异,区别对待,会让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调动起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因精彩而高效。
参考文献:
[1]邱国祥.情趣生动的课堂 有效高质的教学[J].学周刊,2011,(17).
[2]张淑梅.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点[J].吉林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