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体系和实践作用上对我省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勇于拼搏精神进行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力求为我省运动员塑造良好的体育精神,发挥竞技潜能的强大力量,促进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辽宁省 高水平运动员 勇于拼搏精神 理论研究
1前言: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勇于拼搏精神”作为竞技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是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运动员发挥竞技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征。本文通过对勇于拼搏精神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的分析,揭示辽宁省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要素,以及影响勇于拼搏精神形成的根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内涵
新中国体育发展迄今,我国优秀运动队塑造的“女排精神”、“乒乓人精神”、“梦之队精神” 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勇于拼搏精神的力量,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展示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优良的竞技品格,成为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激励人们奋进,引导世人的卓越追求。通过对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以及领导、专家的走访,并对这种精神本质属性做出的分析,我们将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是一种竭尽所能,战胜对手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指在竞技运动中面对强手时充满斗志、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的精神。”拼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由运动员的信念、情感、意志、胆量等心理因素融合并生成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配运动员行为夺取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
2.2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要素
2.2.1运动员的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赛场表现一种气质。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到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得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勇气有时带给运动员的不仅仅是胜利,而且还是他们无拘无束去表现需要的一种特质。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谓的勇气,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创造了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败中取胜。
2.2.2运动员的斗志
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迈开脚步,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只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2.2.3运动员的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是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不仅要有追求目标的坚强毅力,更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
2.3影响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形成的根源
2.3.1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基础上,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特征,以及被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景仰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实现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范等精神内核。民族精神在更多情况下使得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神显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
2.3.2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竞赛孕育出的一种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体育精神是对运劫员群体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提升和实践规范。对运动员而言,在精神理念上有着广泛影响,在实践中具有示范效应。中华体育精神对于运动员群体表现为:为国争光是运动员群体精神文化的永恒境界;无私奉献是运动员群体价值取向的不朽基调;科学求实是运动员群体超越自我的方法路径;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是运动员群体战胜困难的根本法宝;以实践的新要求为基准,综合创新。
3结论
3.1勇于拼搏精神是一种竭尽所能,战胜对手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指在竞技运动中面对强手时充满斗志、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的精神。
3.2我省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运动员的勇气、斗志和毅力。
3.3影响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形成的根源在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易剑东,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北京人文奥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关键词:辽宁省 高水平运动员 勇于拼搏精神 理论研究
1前言: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勇于拼搏精神”作为竞技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是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运动员发挥竞技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征。本文通过对勇于拼搏精神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的分析,揭示辽宁省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要素,以及影响勇于拼搏精神形成的根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内涵
新中国体育发展迄今,我国优秀运动队塑造的“女排精神”、“乒乓人精神”、“梦之队精神” 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勇于拼搏精神的力量,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展示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优良的竞技品格,成为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激励人们奋进,引导世人的卓越追求。通过对部分高水平运动员以及领导、专家的走访,并对这种精神本质属性做出的分析,我们将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是一种竭尽所能,战胜对手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指在竞技运动中面对强手时充满斗志、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的精神。”拼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由运动员的信念、情感、意志、胆量等心理因素融合并生成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配运动员行为夺取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
2.2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要素
2.2.1运动员的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赛场表现一种气质。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到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得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勇气有时带给运动员的不仅仅是胜利,而且还是他们无拘无束去表现需要的一种特质。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谓的勇气,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创造了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败中取胜。
2.2.2运动员的斗志
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迈开脚步,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只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2.2.3运动员的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是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不仅要有追求目标的坚强毅力,更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
2.3影响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形成的根源
2.3.1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基础上,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特征,以及被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景仰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实现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范等精神内核。民族精神在更多情况下使得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神显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
2.3.2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竞赛孕育出的一种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体育精神是对运劫员群体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提升和实践规范。对运动员而言,在精神理念上有着广泛影响,在实践中具有示范效应。中华体育精神对于运动员群体表现为:为国争光是运动员群体精神文化的永恒境界;无私奉献是运动员群体价值取向的不朽基调;科学求实是运动员群体超越自我的方法路径;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是运动员群体战胜困难的根本法宝;以实践的新要求为基准,综合创新。
3结论
3.1勇于拼搏精神是一种竭尽所能,战胜对手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指在竞技运动中面对强手时充满斗志、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的精神。
3.2我省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运动员的勇气、斗志和毅力。
3.3影响我省运动员勇于拼搏精神形成的根源在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易剑东,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北京人文奥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