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女生学校篮球队应用的研究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体能训练起源于美国的运动损伤康复领域,其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都被竞技体育研究学者和权威教练所认可。本文以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女子篮球队为例,以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初中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影响为研究视角,为初中女子篮球队的日常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功能性体能训练发展现状
  功能性体能训练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引入中国竞技训练体系,对我国“三从一大”传统体能训练造成巨大冲击。它不仅能提高肌肉整体工作能力的专项素质,并且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打破了传统训练的固定模式,将会成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主流导向。另外,一线城市已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进行了推广与应用。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特点与在篮球项目中的作用
  功能性体能训练注重身体完整动作链的作用,避免单一地练习动作或单一地训练某一环节的力量,它可以提高人体所有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同时提高全身肌肉力量、平衡性、协调性和爆发力等。对于篮球项目而言,可有效帮助运动员保持技术动作准备姿势、完成技术动作,对动作稳定性有绝对的支撑作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重要特点是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在开展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中的基本动作练习,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力方法和用力習惯,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的形成。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女子篮球队的应用
  初中女生处在生长发育期和身体训练敏感期,对于学校女子篮球队而言,基础技术训练与基本战术训练是训练的重点,传统的力量训练由于训练场地、器材的限制,很难得以开展,因此,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对于基层初中女子篮球队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体育课篮球教练首先需要根据初中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好训练计划。在功能性体能训练实施过程中,通常建议采用短时间、大强度、多次的练习方法,不宜采用过长时间的大运动量练习,这样会对女子篮球运动员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同时应特别注意女运动员特殊时期的运动量和强度的控制,随时监测队员的生理状况,避免对女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关于动态体能热身的训练实施
  动态体能热身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体系中是一套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特性或特殊要求,为日常训练和比赛准备的有效练习方法,通常由神经激活、动态伸展、动作技能组合、臀大肌激活四个部分组成,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竞技能力的训练手段。动态体能热身强调在训练或比赛前通过动态方式的身体动作来逐步增加身体温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敏感度,激活肌肉的本体感觉功能,增加关节灵活度与肌肉的伸展度,再通过人体基础动作与专项动作模式,进一步衔接,有效提高比赛时的动作效率与日常训练效率。
  提升灵敏素质的训练实施
  对于初中女子篮球队比赛,技战术快速多变,要求女生们在快速移动中运用各种动作快速位移身体。这不仅要求女生们掌握熟练的专项技术脚步与良好的技战术意识,更要具备优异的灵敏素质,其中包括:加速能力、减速和急停的制动能力、身体移动方向的变换。另外,初中阶段正是灵敏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对形成高效的专项技能起到关键作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主要训练手段包括:接六角球反应训练、36米M形训练、20米T形训练、15米L形训练、六边形移动训练、无球绳梯训练等,以上所述的训练手段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容易开展,每周可安排2次以上,每次约40分钟左右。合理地利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有利于篮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学习以及错误技术动作的纠正,进而提高初中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灵敏性,加强篮球竞技训练的效果。
  提升力量素质的训练实施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基础,对于初中女生而言,肌肉耐力、肌肉爆发力、相对力量远比绝对力量重要。因此,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来提升力量素质比传统力量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功能性体能训练主要以克服自身力量为主,同时配合小负重基础力量训练,主要包括上肢力量训练、核心训练、下肢训练三个方面,具体训练内容包括:功能性训练绳、TRX推拉、屈臂撑、平板支撑、侧桥、臀桥、府撑手足起、高脚杯蹲、双人背对蹲等。功能性体能训练能提升初中女生的力量素质,可以有效降低发生骨折或造成骨骼变形、弯曲的不良反应。
  结语
  功能性体能训练具有参与广、场地小、器材少、娱乐化的特点,容易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推广与应用。相对于传统的身体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方式更符合初中女子学校篮球队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提升专项身体素质,对初中女生的灵敏协调力、下肢爆发力、动作速率、位移速度、核心力量都能给予有效干预,符合初中女生身体素质发展要全面性的理念,其身体素质训练基础动作模式的建立、训练指向性以及预防运动损伤更符合初中女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需求,可以为提升学校篮球队高质量训练水平、高水平比赛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深度探究,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让学习真正在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活动体验;迁移应用;交流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66-03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指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结合时政知识来开展教学是当前初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结合时政来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时政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对时事政治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时政导入时应当精心设计、科学实施,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从多角度研究问题。同时,教师要明确时政教学的重点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高效
教学片断:  一、自主回忆,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因数和倍数,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吗?请举例说明。  生:3和6,3是6的因数,6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师板书课题)  二、就字解字,探究新知  师:凭着以前的知识,请你根据各字的意思,就字解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公倍数”的?  (师用粉笔在“公”字下面点上小圆点)  生1:公用的倍数。  生
概念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及语言的严密性等特点。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一是脱离学生的数学现实,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苍白无力;二是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空,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三是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抑制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应丰富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体验,使他们有深刻
研究表明,立德樹人终归要靠学校教育,尤其是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征,德育元素丰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也强化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明确指出:德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可在现实教学中,德育却被边缘化甚至虚无化,被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所挤占。如何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呢?笔者拟结合《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的教学谈谈自
[摘要]“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是“图形和几何”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以后的空间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问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知识联系;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射线、直线和角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67-02  深度学习是区别于浅层学习而定义的。深度学习
[摘要]从小学到初中,“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同样的课题出现了三次,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不同,每一次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知识生长;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26-03  核心素养是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在交流共享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词]主体;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17-0
[摘 要]数学课上的“一步三回首”,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于无疑处设疑,于有疑处解疑。回头一击的“回马枪”,能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和的奇偶性”这一课的同课异构,呈现课堂教学多样化的同时,指出“一步三回首”的教学模式能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和的奇偶性;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教师不能因为它打乱了原先的教学预设而置之不理,而是应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科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变“节外生枝”为“精彩生成”;调动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大胆地去尝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团结协作的课堂氛围中去探究、去质疑、去分析、去争辩,促进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